看到网上热议特斯拉Robotaxi在奥斯汀与一辆停着的车“亲密接触”了一下,很多朋友都在问:是不是纯视觉方案不行了?特斯拉是不是偷偷准备装激光雷达了?别急,这事儿得从技术本身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才有意思。
一次小剐蹭,成了技术升级的起点
那次发生在奥斯汀小巷子里的小意外,被博主拍下来传遍了网络——一辆完成送客任务的Model Y准备离开停车场入口时,轮胎轻轻擦到了旁边停放的丰田凯美瑞车门。整个过程车速很低,车辆随后紧急刹停亮起双闪,没有人员受伤和严重车损 。这类低速场景下的避障问题,确实是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不断优化的环节。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讨论“纯视觉盲区”的同时,也有人拍到搭载激光雷达的特斯拉在奥斯汀街头测试。很多人猜测这是不是技术转向的信号?其实更可能的是特斯拉在采集高精地图数据,或者在做视觉算法训练的验证校准——简单说,激光雷达的精准测距能力可以帮助优化视觉识别能力,但未必代表特斯拉会改变量产车的技术路线 。
纯视觉路线:争议不少,进步更快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一直是个焦点。马斯克多次强调,摄像头+神经网络是“最接近人眼”的方案,冗余过多传感器反而可能干扰系统判断 。虽然初期试运营中确实暴露出一些感知细节的不足,比如昏暗巷道中的识别稳定性仍有提升空间,但你看特斯拉的应对方式:一方面,他们扩大运营范围积累真实场景数据;另一方面,在试运营区加速部署高精地图增强环境理解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在第二季度安全报告中公布了一个数据:使用Autopilot的车辆平均每669万英里才发生一次事故,远低于美国平均70.2万英里的行业水平——这说明技术框架本身具备安全潜力,只是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需要时间迭代。
商业化迈步:9月开放公众,未来覆盖美国一半人口
尽管还在试点阶段,Robotaxi的步子迈得很快。马斯克在社交媒体确认:今年9月,奥斯汀的Robotaxi服务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标志着它从小范围测试进入真正的商业化阶段 。同时,特斯拉已在规划更大规模的扩张——如果获得监管批准,年底前服务范围将覆盖美国一半人口区域,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等地的落地也在推进中 。运营模式上,当前每辆车仍配安全员(副驾或主驾位置),但特斯拉的目标很明确:未来转向完全无人化运营。而且针对成本优化,下一代为Robotaxi设计的CyberCa车型目标是把每英里运营成本控制在30美分以内,比传统网约车更具经济性 。
行业视角:技术竞赛推动整体安全升级
不只是特斯拉,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在“试错中进化”。比如Waymo去年因车辆与低矮障碍物刮碰主动召回1200台车,通过软件升级解决了感知逻辑问题;Cruise也在旧金山多次调整运营策略 。这些事件表面看是技术挑战,实际是行业在真实场景中迭代的必经之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近期加强了对特斯拉的监管问询,要求提交感知逻辑和控制决策的详细报告——这种外部监督反而可能加速技术透明化与标准化。
结语:一场长跑,安全与创新需平衡
Robotaxi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故事。从技术角度看,特斯拉通过纯视觉方案降低硬件成本、依赖数据迭代的模式,与Waymo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两种路径各有支持者,但目标一致:用更低的出行成本和更高的安全性改变交通 。今年9月奥斯汀服务的全面开放将是一场重要考验,而马斯克口中“覆盖半个美国”的蓝图能否实现,取决于技术优化速度与监管协同的效率。对普通用户而言,我们或许正站在出行变革的起点——每一次技术的微调,都在推动无人驾驶离日常生活更近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