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的汽车,不管是油车还是电车,基本上都陷入了过剩的状态。你想啊,去年我朋友买了台油车,花了11万两千(大概是加了点装饰啥的),结果今年市场拿出来一看,二手价都掉到九万以下了。你说这市场到底怎么了?供应量太大,车子多,买的人没那么多,价格自然下滑。
我前几天去试驾了三款车,博越L、X70 Plus和大狗(大狗那车其实挺有趣的,越野外形挺吸睛)。它们都标价11万左右,还是带点优惠和折扣。你说,优惠了,要价格能下来点,直接告诉我落地价,我就心里有数。
我一问销售:你这个报价别光写个标签,要真让你开票,是不是可以搞定到10万以内?他当时挺尴尬的,说:这个有点难,优惠空间不大。我直接反问:你们这车都堆在营销中心摆着,车多,库存是不是太大了?如果不降价,销售压力是不是很大?他沉吟半天,说:库存多了点,这也是原因。
我一边拾起相册打量了几张车的照片,一边心想,现在这个状态,厂家产能都过剩了吧。毕竟,不少车企这一两年都在扩大产能。你看,去年新建的工厂、扩充的车型线,都是为了追赶销量。结果,现在新车多了,对应的二手市场也繁荣。只是价格都变得看脸了。没人愿出高价买一台新车,尤其是那些在市面上挂了几个月的。
我还偷偷估算过,按目前的销售速度和库存量,10万左右的车,几乎都可以成交。这就让我想到,供应链的博弈是不是也到了关键点。供应链上,大部分制造商都在压缩不利的库存,但有些车企图像膨胀,比方说一些新品牌或者新车型,虽然也遇到压力,但还是拼命涨价。
你说,这样的价格战还能持续多久?我猜,过两年,市场恐怕会再调整。到那时,市场上的车都得变得更实在,要么就是二手市场涨点价,要不然新车价格长期低迷,就像现在一样。不知道你注意到没,几乎每个车型都加入了价优促销环节,试图用低价吸引人,但实际冲动很大程度上「短期」性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统计了一些单个品牌同期的价格变化,发现差距其实还蛮大的。同价位车型,比如说吉普、领克、哈弗,它们的实操差别比较大:吉普虽贵,但油耗稍高,空间不算大;领克则强调内饰和智能化,但价格就贵一些;哈弗偏向性价比,优惠也多。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和一位售后技术员聊天,他说:车子挺多的,库存都堆不完。修理厂的车都堆成山。我问:那,车价真的还会再下降?他笑着说:你看,百公里油耗亏本?其实也差不多,基本盘就是这个价位。这就让我觉得,价格波动其实很难说真能跌到多低。尤其是如果大家都想割韭菜,倒也没那么容易。
-oh,突然想到一件事——你有没有留意过,最近的新车广告?多数都是强调优惠多、贴息、赠品。这其实反映出车型本身的利润空间在缩减。车厂没办法再提价,只能用促销吸引消费者。场面有点像是卖白菜的,降价才能出货。可惜,车企还想赚点油水,却不给价格空间。
其实我还挺好奇,「这场价格战会不会再打几年?」「二手车价格是不是也会继续走低?」这两个问题,我还真没太想过,但明显感觉市场变得越来越实在了。特别是一些库存车型,只能松动价格,拼命出货。
要不要说,到了这个阶段,消费者其实不太在意品牌光环了,更重视实际用车体验。就像我旁边那女朋友,她只关心省油和空间。买来就舍得开,能用到不掉块,不挂念那点品牌溢价。而这一切,其实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过剩。(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有个小猜测——是不是因为国外市场也在恶战?欧美对价格敏感度高,你看那个终端优惠,大部分都在15%以上,甚至20%。我们国内的车价如果不走低,市场死得快。
而且,你注意到没,很多车企原本计划利润目标要冲高的,但实际操作中却被库存困住。你想想,厂家给经销商的结算,利润本身也有限,如果再降价,利润就更低了。这是不是一种被动状态?
总结一句,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只会往最低靠。谁还能坚持价格不变和利润第一?我觉得,随着时间推移,价格会逐渐向消费者让步。你会怎么想?或者,不同品牌会不会走不同的路径?像某些进口车,我猜他们还会坚持价高,抗一段时间,但终究也得让利。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真好奇一句——你觉得自己会等更低价格出手吗?还是已经准备掏钱包,接受这个过剩的市场呢?毕竟,实体车的价格战还远没有结束。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