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现在说到买车,不提新能源汽车就像是聊手机不聊智能系统,多少显得有点“不跟时代”。尤其是看到2025年9月的轿车销量榜后,我又忍不住感叹,国内新能源市场这些年的变化,这可真是个“造时代”的行业。
先说榜首吧,宏光MINIEV这个“带电的老大”,真是气场十足。你能想象一款外形不太起眼的微型电动车,硬是在轿车市场干到了5.1万辆的成绩吗?有点像东北人常念叨的“个不大,但能耐大”。这车的受欢迎,不光是个价格战的结局——不到3万的起售价,确实诱人,但你要真去看它在大街上的出镜率,便懂了,它的定位简直比流量明星还准。实用、耐看、不挑场合,城市通勤“得劲儿”,还跟你兜里留点钱。老王隔壁买了一辆,说自己以前开着大车上下班费油不说,还老找不到停车地,现在这小不点儿,停哪里都随便插进去,倒车、甩尾,一气呵成。
再说排名第二的吉利星愿,这可是今年初刚开卖的新能源轿车啊!从发布到平均月销量稳定在4.8万辆,我掐指一算,也就短短9个月功夫。这不就是新能源版的“闪电战”嘛!你能看出来,吉利这车很“聪明”。它直接瞄准年轻人群体,家用轿车里既带点“运动范”,售价还没特别高,用一位车友的话讲就是:比起那些老牌子,这车看着有点不一样,但又没贵得离谱,家庭开上也不觉得太折腾。更有意思的是,有次我去某个城市参加个展,路边看到个装着顶级改装包的星愿,车主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聊了聊,他说自己买星愿后,先是觉得开着好玩,后来干脆拿它练起了改装,成了同事里头的小网红。这种玩法,算是吉利抓住了年轻人的那股“造车不光是开车”的劲儿。
说回新能源,看着还有点可惜的,比如比亚迪汉。这款长期霸榜的商务型座驾吧,我以前经常在客户见面的停车场看到它的身影,甚至有老板经常跟我说“比起宝马、奥迪,汉显得新潮还不张扬”。可到了这次9月榜单,才发现它掉到第45名,销量连7000辆都没保住。也许是比亚迪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这款车的市场热潮逐渐消退,好像就成了“过气明星”。
还有轩逸,它居然硬生生挤进了前五。这让我想起2018年那会儿,租过一辆轩逸作为代步车。那时候燃油车还盛行,像我这种上班族,对车辆性能那是真没什么大的要求,坐得舒服、油耗低就行,轩逸那会儿都带着些“家用王”的意味。现在不同啦,还有人执着于买燃油车的,看重的无非是个开长途省心和维修方便。就像我老家的一个叔叔,他就认准了日产,买了一台新轩逸,连店里推销的电动车都不感兴趣,说啥都坚持“老老实实的燃油靠谱”。
这9月榜单,看下来吧,一些新名字还挺让人吃惊,比如MG4,它卖出了1万辆。这车我倒是亲眼见过,好几位朋友都开始推荐,说是什么“平价大爆款”,性价比高得没话说。我一向对这种新东西比较谨慎,我得去试驾一下才能决定。不过这么多车友提起它,确实值得关注。
至于小米的SU7,情况有点遗憾。上个月它在榜单里打得挺响,正当不少人说“小米居然要在汽车行业翻身了”的时候,本月直接来了个产能不够,销量缩水。小米进军汽车行业这么“晚生后出”,还是少不了点坎坷。我有个表哥就盯了好久SU7,准备下手,结果到4S店排队一圈才知道买不到现货。
说个题外话吧,这榜单里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新能源车打得热闹,但燃油车也没真完全“谢幕”。例如速腾反超朗逸,成了大众的销冠;帕萨特这些老牌子破了1.4万辆;卡罗拉和宝来虽然排名靠后,但该买的还是买。想了想,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因为想要个“靠谱的底子”(拜托了,油箱加满走天下)?而要完全逆转消费者的这个想法,新能源车还得继续在续航和长途的适用性上下功夫。
最后说件稍微让人咂舌的事儿吧,我最近和朋友聊起车市,他们提到一个词,叫“价格战逆转了权利关系”。啥意思?以前是消费者选车,品牌跟着调价、优化服务。现在不一样了,品牌直接拿价格大砍刀,逼着消费者站队。你买了价格低的车,表面是占了便宜,其实可能为后续的“小毛病”买了单。像我邻居老张,图便宜换了个冷门新能源,结果后期维修费算下来,悔得甭提了。但是呢,这种现象也传递了另一个信号——车市的淘汰赛可能早就开始了,留到最后的车,要么是头部品牌,要么是真正懂得抓住用户心的。咱老百姓买车吧,看的不再只是“便宜合适”,而是“能不能长期合得劲”。
这次榜单,既是销量变化的“数据战场”,也是车市风向的“试金石”。未来,新能源与燃油车之间会怎么演变,市场竞争怎么玩,我们作为消费者,还有不少看头。有时想到这些,真觉得,自己生活的时代,啥都那么有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