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高在上的德系豪华品牌,如今也走到了“以价换量”的十字路口。
翻开今年的汽车销量榜单,一个令人唏嘘的现象正在上演:曾经象征着品质与身份的德系三强BBA,部分车型即便祭出高达12.99万元的巨额优惠,市场反响依旧冷淡。降价,不再是万能钥匙,消费者的态度越来越理性,甚至带着一丝审视。
以某款德系豪华中型SUV为例,指导价近40万的车型,终端优惠后裸车价已跌破27万,价格直逼主流合资品牌高配车型。这样的降幅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猛。然而,4S店的展厅里,看客寥寥,销售顾问比顾客还多。“一天接待不了几拨人,谈成的更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坦言,过去那种靠品牌光环就能吸引客户排队提车的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
是什么让曾经炙手可热的德系豪车“失宠”?
首先,国产新能源势力的强势崛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不仅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全面领先,更在服务体验、用户运营上构建了全新生态。反观部分德系品牌,电动化转型步伐迟缓,推出的电动车型往往被诟病为“油改电”,缺乏诚意,智能化体验也远落后于时代。消费者花同样的钱,是选择一台“过时”的燃油豪车,还是拥有一台科技感十足、使用成本更低的智能电动车?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传统德系车的“高溢价”标签正在被打破。过去,消费者愿意为德系车的“精密工艺”和“驾驶质感”支付品牌溢价。但随着国产车整体品质的飞速提升,吉利、比亚迪、长安等自主品牌在用料、做工、底盘调校等方面已达到甚至超越同级别德系车水平。当消费者发现花一半的价格就能买到几乎同等品质,甚至更智能、更舒适的座驾时,德系车的品牌光环自然黯淡。
再者,用车成本的差异愈发明显。燃油车不仅要面对高昂的购置税,日常的油费、保养、维修成本也远高于电动车。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新能源车还享有牌照、路权等政策红利。对于精打细算的家庭用户而言,长期的经济账一算,德系豪车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消费观念的转变。新一代购车主力更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科技体验和个性化表达,而非盲目崇拜品牌LOGO。他们不再认为“开BBA才有面子”,反而更愿意为真正懂自己的产品买单。这种从“品牌崇拜”到“价值认同”的转变,让那些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的豪华品牌陷入被动。
降价,或许能短暂刺激销量,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当一款车需要靠十几万的优惠才能勉强维持销量时,其品牌价值和产品力本身就已经受到了严重质疑。没有技术革新,没有体验升级,仅靠“割肉”求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德系豪车的“失意”,是时代变革的缩影。它提醒所有传统车企:光环终会褪色,唯有持续创新、真正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即便降价再多,也难以挽回消费者渐行渐远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