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购入纯电车,半年行驶700公里后感慨落泪

不顾家人强烈反对,坚持买了一辆纯电车,半年跑700公里后我哭了

“油价都快赶上牛奶了,再不开电车,油箱加满一次都得心疼半天!”这话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这么念叨过。说实话,我自己也是被这句话“洗脑”了好一阵子,再加上看着满大街的新能源车,智能大屏、自动泊车、语音控制,科技感拉满,心里那点小火苗“噌”地就窜上来了。家人劝我:“别冲动,电车毛病多,充电麻烦,冬天掉电快……”可我当时哪听得进去?一门心思觉得,开电车=省钱+时髦+环保,简直是新时代车主的标配。于是,顶着全家人的“集体反对”,我咬咬牙,提了一辆纯电SUV。可谁能想到,半年跑了700公里后,我不仅没笑,反而在某个充电站里,看着屏幕上缓慢爬升的电量,心里五味杂陈,差点没绷住,真想哭一场。

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购入纯电车,半年行驶700公里后感慨落泪-有驾

这半年的“电车生活”,真像坐过山车,从云端直接栽进了现实的泥坑。当初买车时,销售小哥说得天花乱坠:“咱们这车,CLTC续航450公里,日常通勤绰绰有余,一周充一次电就行!”我一听,美滋滋,这不比油车省多了?可现实呢?官方续航和实际续航,那真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我这车,夏天开空调,实际跑个350公里就不错了;一到冬天,气温一降,暖风一开,续航直接打对折,200公里都得捏着脚开。有次周末带家人去郊区玩,导航显示单程80公里,我觉得稳了,结果开到一半,电量就报警了,最后还是靠着导航上一个孤零零的充电桩才“续上命”。从此,“续航焦虑”就成了我开车时的“背景音乐”,只要电量低于50%,心里就开始打鼓,恨不得路边每个便利店都装个充电桩。

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购入纯电车,半年行驶700公里后感慨落泪-有驾

再说说充电这事儿。家里倒是装了私人桩,平时上下班通勤,晚上插上,第二天满电出发,这体验确实不错,安静、省钱,每公里电费算下来才几分钱,比油车便宜太多了。可一旦出了远门,或者临时有事需要用车,那麻烦就来了。公共充电桩?听起来方便,用起来闹心。有时候导航显示附近有桩,开过去一看,要么是坏的,要么被油车占着,要么前面排着三辆车等着充。最夸张的一次,我在一个商场充电,快充桩,从30%充到80%,花了将近一个小时!你想想,加油几分钟的事儿,我在这儿干等一小时,还得在商场里溜达,生怕别人插队。这哪是补能?这简直是“补耐心”!朋友们调侃说:“开电车,不是在充电,就是在找充电桩的路上。”这话听着好笑,可真轮到自己头上,笑不出来啊。

当然,我得客观地说,电车的优点也确实不少,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真香”。首先,驾驶体验是真的爽。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说来就来,加速那叫一个干脆利落,红绿灯起步,油车只能看到我的尾灯。而且车内特别安静,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高速上风噪和胎噪都清晰了不少,反而让我更注意驾驶安全了。智能配置也是没得说,自动泊车功能对我这种“停车困难户”简直是救星,还有那个语音助手,动动嘴就能开关空调、导航、放音乐,科技感满满,开出去倍儿有面子。保养也省心,不用换机油、机滤,没有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一年下来,保养费用比油车少了一大截。

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购入纯电车,半年行驶700公里后感慨落泪-有驾

可这些优点,有时候也架不住那些“小毛病”闹心。比如,电池的衰减问题,虽然厂家有质保,但谁心里不打鼓呢?还有就是,电车保值率普遍偏低,开了两年想换车,一打听,二手价直接腰斩,心都在滴血。再比如,遇到极端天气,比如暴雨天,总担心电池安全,虽然知道有防护,但心理作用还是有。网友们也经常吐槽:“电车是挺好,就是‘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购入纯电车,半年行驶700公里后感慨落泪-有驾

回过头看这半年,我确实为当初的冲动买了单。不顾家人反对,坚持买电车,现在想想,是有点“理想主义”了。电动车技术在进步,这是事实,800V高压平台、超充技术、续航600公里以上的车型越来越多,未来肯定越来越好。但就目前而言,对于像我这样有长途出行需求、充电条件不完美的普通家庭来说,纯电车可能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选择。它更像一个“偏科生”,在城市通勤、短途出行上表现优异,一旦涉及到远行和应急,短板就暴露无遗。

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购入纯电车,半年行驶700公里后感慨落泪-有驾

所以,当我说“半年跑700公里后我哭了”,那眼泪里,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自己当初决策的反思。但话说回来,这经历值吗?我觉得值。至少我亲身体验了,知道了电车的优缺点,不再是道听途说了。未来,你会选择一辆纯电车作为家庭的唯一用车吗?还是说,混动或者增程,才是当下更务实的选择?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你自己,才能找到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