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富人更爱“增程“而非插混?内行揭露背后真相,原因很现实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预算来到30万以上。增程式的车越来越常见。理想。问界。岚图。零跑。仿佛约好了一般。都在这个赛道发力。而插混呢。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
这不是偶然。
真的。
那些选择增程的人。往往不是第一次购车。他们中的很多人。之前就开过纯电。也体验过插混。最终却用钱包投了增程一票。为什么。
因为增程的逻辑太简单了。“平时用电。远行用油”。一句就懂。不需要用户理解什么是P1+P3电机。也不需要知道发动机什么时候直驱。什么时候并联。技术隐藏在后面。体验永远在前面。
插混太执着于告诉你“我很省油”。而增程只说“你不用焦虑”。
这背后的差异。是一种根本性的产品思维分歧。一种是工程师思维。另一种。是用户思维。
有钱人真的不在乎油费。他们在乎的是稳定。是可控。是“别让我在高速上突然失速”。是“带着孩子父母出门别出岔子”。增程用大电池作基础。发电机作保险。双重保障。全程电驱。平顺。安静。可靠。这就够了。
你很少看到一辆增程车在馈电时表现判若两车。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假设用户可能会长期不充电。系统设计为全程可油可电。无感切换。而某些插混车型。电量一旦低于阈值。噪音。顿挫。动力衰减。全来了。
体验落差太大。
再说另一个层面。增程车往往出自新势力。它们没有历史包袱。敢于把所有资源投向用户体验。冰箱。彩电。大沙发。语音系统连续对话可见即可说。座椅按摩通风加热全配。连后排娱乐屏都成了标配。它们抠的不是发动机热效率那几个百分点。而是你一家老小坐进去之后。每个人是不是都舒服。是不是都觉得值。
插混呢。多数传统车企出身。思维仍停留在“车是交通工具”。配置能省则省。车机卡顿。智能化落后。内饰用料保守。它们讲的是“性价比”。而增程讲的是“品价比”。
一个字之差。客户群体天差地别。
所以你会看到。理想L系列均价超40万。仍持续月销过万。问界M9更是突破50万天花板。供不应求。它们没有强调技术多先进。却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因为用户买的从来不只是技术。而是一套完整的、可信赖的体验。
增程用起来像纯电。又没有纯电的里程焦虑。它具备电车的所有优点。安静、顺滑、提速快、智能化程度高。同时保留了燃油车的能源便利性。想去哪就去哪。不需要精心规划充电路线。不需要在高速排长队等桩。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解决方案。
尤其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辆车。这辆车必须全能。必须可靠。必须满足日常通勤、周末郊游、长假返乡、跨省自驾等多种场景。增程正好踩中了这个痛点。它不追求极限能耗。追求的是全场景覆盖。
插混更像一个折中的技术方案。而增程是一个成熟的产品方案。
所以。不是有钱人不懂车。恰恰是因为他们太懂了。才选择了增程。他们明白自己要的不是纸上参数。而是实际用车中的省心与舒适。
他们买的不是一辆车。是一种安心感。
最后用一句听到的真实用户评价结尾:“以前我觉得增程是落后技术。现在我觉得。它是最适合中国家庭的技术。”
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产品经理思考。
技术终会迭代。但用户体验。永远为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