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汽车启动时需要热车吗?老司机:很多车主存在误区,小心拉缸
“滴——”闹钟响了,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睛,窗外天还黑着,寒气透过玻璃都能感受到。这天气,穿秋裤都嫌单薄,更别提钻进那冰窖一样的车里了。坐进驾驶座,双手冻得发僵,赶紧拧动钥匙,发动机“突突”几声后终于启动。这时候,你会干嘛?是立刻挂挡走人,还是习惯性地让爱车在原地“热一热”?
这个问题,估计能吵翻一个停车场。我身边就有两种“极端派”:一种是“怠速热车党”,觉得不热个三五分钟,发动机都对不起自己,仿佛不热车就等于“冷启动伤机”,是对爱车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上车就走党”,信奉“最好的热车方式就是行驶”,觉得怠速热车纯属浪费油钱,还污染环境。那么,到底谁对谁错?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从化油器时代开到如今小排量涡轮增压的老司机,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冬天里最“热”的话题。真相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而长期错误的热车方式,真的可能让发动机“拉缸”!
咱们先来聊聊,为什么“热车”这个习惯能流传这么久。这得追溯到几十年前,那时候的汽车技术和现在比,简直是“石器时代”。发动机结构相对粗糙,使用的机油也是粘度很高的矿物油。在寒冷的冬天,机油会变得像蜂蜜甚至沥青一样粘稠,流动性极差。想象一下,你让一个“血液”几乎凝固的人立刻去跑百米冲刺,那不是找病吗?发动机也一样,冷启动时,机油无法迅速泵送到各个摩擦部件,导致润滑不足,磨损自然加剧。所以,那时候的司机师傅们,启动后让发动机怠速运转几分钟,等机油温度上来,流动性好了,再上路,这叫“原地热车”,是实实在在的“保命”操作。
那么,时代变了,我们的习惯也该变一变了。 现在的汽车,无论是发动机的精密程度、材料的耐久性,还是机油的科技含量,都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机油,尤其是全合成机油,标号里的“W”(Winter,冬季)后面的数字,比如0W-20、5W-30,就代表了低温下的流动性。数字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这意味着,即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里,这些机油也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迅速完成润滑任务。再加上发动机内部设计的优化,冷启动后的磨损问题,已经大大减轻了。
所以,问题来了:现代汽车还需要长时间原地怠速热车吗?我的答案是:不需要,甚至可以说,长期这样做,弊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怠速状态下,发动机转速低,喷油量相对较大,但燃烧不充分,这不仅白白浪费燃油,还会增加积碳的产生。你想想,发动机在“低效”状态下工作那么久,能不“闹情绪”吗?其次,长时间怠速,三元催化器的温度上不去,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无法被有效转化,污染环境。这可不是咱们这些有责任心的车主愿意看到的。最重要的是,发动机的升温,主要靠做功,而不是怠速空转。你让它在原地“打转”,水温上升得非常慢,只有真正行驶起来,发动机负荷增加,才能更快地达到最佳工作温度。
那正确的“热车”方式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温和驾驶。 启动车辆后,不用原地等待,可以先打开暖风,让车厢暖和起来,顺便也能暖暖手。然后,挂挡出发,但最初的3到5分钟内,避免大脚油门、高转速行驶和激烈驾驶。保持平稳、温和的驾驶风格,让发动机、变速箱、轮胎等各个部件在低负荷状态下逐渐升温。这样,机油循环更充分,水温上升也更快,对车辆的保护效果远比原地怠速要好得多。这就好比人早上起床,是赖在床上不动好,还是起来做点温和的活动,让身体慢慢苏醒更好?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也有网友会说:“我那车老了,不用热车不行啊!”这确实是个客观情况。对于一些车龄较长、使用矿物油或半合成机油的老车,在极寒天气下,短时间(比如30秒到1分钟)的怠速热车,让机油初步循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记住,时间一定要短,目的是润滑,而不是把水温完全热起来。水温的完全提升,还得靠行驶。
还有人调侃:“我的热车方式就是开着暖气在车里多坐会儿,顺便刷会儿手机。” 这种“人肉热车”法,虽然暖和了人,但对车并没什么好处,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怠速时间。不如早点出发,边走边暖。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现代汽车而言,“原地长时间热车”已经是一个过时的、甚至有害的习惯。 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老黄历”,采用更科学、更环保的“温和驾驶”方式来“热车”。这不仅是对爱车的爱护,也是对自己钱包和环境的负责。记住,最好的热车,就是在路上!
那么,问题来了:在你看来,除了热车方式,冬天开车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小技巧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冬日驾驶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