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风光无限。重庆力帆、隆鑫、宗申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在越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摩托,凭借价格优势和扎实的性能,一举拿下了越南80%的市场份额,出口额高达19.2亿美元。
可仅仅过了几年,形势却急转直下。从街头“主角”变成“稀客”,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跌至不足5%,甚至一度只剩1%。越南街头,几乎清一色是本田、雅马哈,中国品牌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这场从巅峰到谷底的剧烈转变,不是因为技术落后,也不是因为日本品牌突然变强,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在市场上“互啃”,在短视与贪婪中埋下了隐患。
是什么让中国摩托在越南迅速败退?中国电动车如今正在东南亚再度崛起,会不会重蹈覆辙?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90年代末,看看这段曾让人热血沸腾又令人唏嘘的产业兴衰史。
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是从一场“价格革命”开始的。当时越南经济条件有限,普通人月收入只有两三百美元,而一辆日本本田摩托车却要2100美元,买一辆摩托几乎得全家勒紧裤腰带大半年。
中国企业精准抓住了这个痛点。力帆、隆鑫、嘉陵等一批摩托车厂商,大刀阔斧地杀入越南市场,一辆摩托车的售价只有700到1200美元,几乎是日系摩托的一半还不到。
不仅价格便宜,配置也不差,发动机动力足、性能稳定,外观也不落伍。越南人第一次发现,原来摩托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加上地缘优势,广西、云南的工厂运输到越南成本极低,很快在边境建立起销售网络。短短三年,中国摩托就从几乎为零的市场份额,冲上了80%。
2002年,仅重庆一地对越南的出口额就达到3.2亿美元,约合19.2亿人民币。那一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几乎呼风唤雨,走在街头,十辆车有八辆是中国造。
但繁荣的背后,危机也在悄悄酝酿。市场一热,厂家一多,局面就变了味。看到越南市场能赚钱,七十多家中国摩托品牌一窝蜂闯进来,光是河内就有三十多个展厅在打价格战。
本来竞争靠的是技术、服务和品牌,结果演变成了“谁更便宜,谁就赢”的混战。一辆车从800美元一路跌到700、600,最后甚至逼到180美元。
利润只剩几十块人民币,企业根本无力维持正常运营,只能在材料和工艺上动手脚。钢材换成低劣货,零部件凑合着装,有的甚至用二手配件拼装;还有厂家干脆在越南当地找作坊组装,工艺粗糙,质量参差不齐。
消费者刚买回家,车子几个月就出现异响、变形、漏油。维修点稀少,售后服务不到位,很多越南人骑着车满城跑也找不到能修的地方。
更离谱的是,有些厂商还仿冒本田、铃木的商标,把假货贴上名牌标识,骗得一时,骗不了一世。
越南消费者开始抱怨,中国摩托车是“看着便宜,用着费心”。本来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慢慢变成了“劣质”的代名词。
越南政府也看不下去了。本地小摩托厂被挤得喘不过气,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从2003年起对中国进口摩托加征30%关税。
同时审批流程收紧,进口商要提交严格材料,任何差池就得退货。这些变化对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简直是致命一击。
企业之间还在继续打价格战、挖经销商、低价倾销,整个市场乱成一锅粥。原本是合作共赢的机会,被搞成了你死我活的内耗。
最终,中国摩托份额从80%一路下滑,只剩不到5%。反观日本企业,一直在暗中“蓄力”。本田没有跟着价格战,而是稳扎稳打,在越南本地建厂,专门开发适合当地道路的车型。车身结构更坚固,发动机更加耐用。
更关键的是,日本企业把售后服务做到了极致。本田承诺三年免费保修,维修网络遍布城乡,哪怕在乡下小镇,一个电话就能找到技师上门维修。
雅马哈也在每个地区设立维修点,还培训本地技师,定期提供技术支持和零件补给。消费者花的钱多一点,但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到2010年,日本品牌重新拿回市场主导地位,本田占了69%,雅马哈占了25%,合计98%。中国企业撤的撤、转型的转,整个“摩托重庆帮”逐步瓦解,嘉陵卖壳,力帆破产重组,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
说到底,这场败退不是竞争输了,而是中国企业自己打败了自己。人性的贪婪、短视、急功近利,把原本的大好局面亲手毁掉。
摩托车市场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牵动的是产业链、品牌信誉、国与国之间的形象认知。中国车在越南的“自毁长城”,给所有出海企业敲响了警钟。
不过,机会并没有彻底消失。随着越南城市空气污染加剧,政府从2025年起开始限制燃油摩托车通行,电动车成了新的风口。
中国企业这次学精了。雅迪在河内设厂,每月产能达到1.2万辆;绿源在兴安省投资300万美元,一年能产5万辆。这次,他们不再只盯着价格,而是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服务上。
车辆配有数字仪表、减震装置,专为越南的坑洼道路设计。售后服务也全面升级,在胡志明市、海防等地设立维修点,备件充足,维修及时。
消费者也开始重新接受中国电动车。2023年,雅迪在越南销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6%。不过,日本企业没有掉队。
本田推出首款电动摩托,续航50公里,售价不到3000万越南盾,还带上了换电技术,30秒就能换一块电池。雅马哈则把发动机本地化生产,不仅供应越南,还出口泰国、印尼。
越南本土品牌也靠政策扶持迅速崛起,2025年上半年卖出7.1万辆电动车。市场竞争比十几年前更加激烈,也更加复杂。
这一次,中国企业是否真的汲取了教训,还要再看几年。曾经在越南辉煌腾达的摩托车产业,正通过电动车的形式,试图重新找回尊严和份额。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教训必须深刻记住。越南人并不排斥中国品牌,他们排斥的是不负责任的产品和服务。只有真正尊重市场规则,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长久立足。
总结:
中国摩托车曾在越南取得巨大成功,又因企业之间的内斗与短视迅速败退。如今电动车市场再度打开,希望中国企业不再重蹈覆辙,靠品质和服务赢得真正的尊重与信任。市场不怕竞争,怕的是失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