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增程后悔了,多花8万养电动爹,真不如直接上纯电

最近,汽车圈里关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复杂。

几年前,当这种既能用电又能烧油的车型刚出现时,很多人都觉得它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好像一下子就治好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症”和传统燃油车的“高油耗病”。

它承诺给消费者一个两全其美的未来:在市区里,你用电,享受安静、平顺、低成本的出行;跑长途呢,你用油,再也不用担心在高速服务区找不到充电桩,或者排队等充电等得心急火燎。

买增程后悔了,多花8万养电动爹,真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非常吸引人,也因此吸引了第一批愿意尝鲜的车主。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

随着越来越多的增程车跑在路上,随着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一些当初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让不少车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发出“两头的好处没占到,两头的麻烦却一个没少”的感慨。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一个曾经被看好的“优等生”陷入了如今的争议之中呢?

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个变化,来自于政策层面的调整。

我们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交通领域的碳中和。

在这个大背景下,政策的指挥棒会不断地进行微调,以引导市场向着最终目标前进。

起初,为了鼓励大家从燃油车向电动化过渡,增程式电动车凭借其可以上绿色牌照的优势,享受到了和纯电动车几乎同等的优待,比如免购置税、在部分城市不限行、容易获得购车指标等。

这在当时,对于那些生活在购车和用车限制严格的大城市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随着纯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政策的重心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倾斜。

买增程后悔了,多花8万养电动爹,真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决策者们看得越来越清楚,增程式汽车虽然带个“电”字,但它本质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它更像是一个从燃油时代走向纯电时代的过渡桥梁。

因此,我们看到像上海、北京这样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城市,开始收紧对增程车的“绿牌”特权。

比如,上海的高架道路在高峰时段对增程车进行了限行,北京也将其划入普通小客车指标的管理范畴。

这背后的信号非常明确:政策的天平正在加速倒向那个更彻底的未来——纯电动化。

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纯电动车及其配套设施的支持力度却在不断加大,充电桩网络越铺越广,换电模式也在探索中前进。

这一收一放之间,增程式汽车曾经最耀眼的政策光环,就显得黯淡了许多。

其次,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上。

增程式汽车的核心工作原理,通俗点说,就是车上带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电机。

当电池电量充足时,车子由电机驱动,体验和纯电动车无异;当电池电量不足时,这个发电机就启动,烧油发电,再把产生的电供给电机来驱动车辆,或者给电池充电。

这个过程听起来很巧妙,但它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物理定律——能量转换效率损失。

买增程后悔了,多花8万养电动爹,真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汽油燃烧的化学能先要转换成发电机的机械能,再转换成电能,最后电能再转换成驱动车轮的动能,每转换一次,都有一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等形式散失掉。

有数据显示,这个过程的综合能量损失可能在25%左右。

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在高速行驶等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出的工况下,当电池电量耗尽,完全依赖增程器发电时,它的油耗可能会出人意料地高,甚至超过一些同尺寸的传统燃油SUV。

车主们本想省油,结果在特定场景下反而更费油了。

更关键的是,纯电技术正在以“摩尔定律”般的速度进化。

就在几年前大家还在为500公里的续航而欢呼时,现在700、800公里续航的车型已经比比皆是。

全固态电池、800V高压快充平台等下一代技术也已经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它们预示着未来充电几分钟就能增加数百公里续航,彻底让充电变得像去便利店买瓶水一样方便快捷。

当充电网络越来越密集,充电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那个为了缓解里程焦虑而额外背在车上的发电机,就显得有些多余和笨重了。

再来算一笔大家最关心的经济账,这笔账算下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买车不仅仅是看车价,后期的使用成本同样重要。

增程式汽车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隐形成本”。

买增程后悔了,多花8万养电动爹,真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第一项就是保险费用。

保险公司的定价是基于风险概率的,增程式汽车因为它同时拥有发动机、油箱、排气系统和电池、电机、电控这两套复杂的系统,潜在的故障点和维修的复杂性自然要比结构相对简单的纯电动车高。

因此,在购买车险时,增程车的保费通常会比同级别、同价位的纯电车贵上一些,一年下来可能就是一两千元的差额。

第二项是车辆的保值率。

二手车市场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价值评估体系。

一辆车的结构越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就越高,二手车商在收购时就会越谨慎,出价自然也越低。

增程式汽车的买家,需要同时担心发动机系统的老化磨损和电池系统的衰减,这种“双重担忧”直接反映在了它的保值率上。

有行业报告显示,增程式汽车使用三年后的残值率,普遍低于同级别的纯电动车。

这意味着当你几年后想换车时,你的车可能要比朋友的纯电车多亏损好几万元。

第三项是保养成本。

买增程后悔了,多花8万养电动爹,真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纯电动车的保养非常简单,主要是检查电路和电池健康度,没有机油、机滤这些常规消耗品。

而增程式汽车,因为它有发动机,所以燃油车那套“换机油、三滤”的保养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同时,它也需要定期检查三电系统。

这就等于你要花两份心思,付两份保养的钱,长年累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后,我们来谈谈最核心的用车体验。

增程式汽车的设计初衷是想“左右逢源”,但实际体验下来,却有可能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对于那些家里没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的车主来说,为了实现省钱的目标,他们必须频繁地去公共充电站充电。

但增程式汽车的电池容量通常不大,而且为了成本控制,其支持的快充功率也往往不如主流的纯电动车。

这就导致了充电体验不佳,排队时间长,充电速度慢,把原本应该便捷的出行,变成了一种需要规划和等待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主要在市区用电,偶尔跑长途用油的车主来说,当电池电量耗尽,增程器启动的那一瞬间,驾驶体验会发生一个明显的“降级”。

原本安静平顺的车厢,会突然被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所侵入。

由于增程器通常是小排量发动机,在高负荷运转时,那种声嘶力竭的感觉会比较明显,而且在高速上需要急加速超车时,会感到动力响应有些迟缓,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这种从纯电模式切换到燃油模式的体验落差,对于已经习惯了电动车驾驶质感的车主来说,是一种不太愉快的妥协。

它就像是试图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硬凑在一起,虽然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生活品质却打了折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