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产那边传来的消息,全球市场第三代聆风终于有点实质性的动静了。这车我倒是挺关注的,因为老实说,日产的纯电车在我心里一直偏稳,尤其是第一代聆风,算得上是行业的开拓者。可之后市场逐渐变了,竞争也更激烈。结果呢,日产一度在中国市场没什么动作,去年我还跟朋友调侃说:是不是要退出了?直到这次新车出来,我还挺惊讶的,没想到它竟然直接变身成了轿跑SUV。
讲真,看颜值先。不出意料,新车基本照着2021年那个Chill-Out概念车的调子走的,气场直接拉满。前脸那贯穿式大灯,和一些越南、欧洲的电动跨界车型差不多风格,真的是越来越喜欢这种拉长一体的灯带设计,看起来科技感十足。配合那矩阵式小灯组,真的挺像未来车的。你这种灯组的工艺成本不低吧?但日产还是选择了用心的设计。
对了,前包围那梯形进去的设计还藏着毫米波雷达,不然怎么理解?你说这不是对驾驶辅助的重视程度明显比以前高?让我想起去年遇到的维修工,一边调车一边跟我八卦说:你看,现在底盘上的雷达都那么密集,连个小坑都能早点识别。差点忘了说,车身侧面那个设计我觉得特别有趣,采用了双腰线,有种线条在车身上游走的感觉,也让我想到那些跑车的张扬。
说到 coupe,我还真有个小跑题。那天带朋友试驾一款SUV,他说:你看这种设计是不是觉得它特别动感?我就反问:其实就是在车身线条上用点技巧,颜色搭配再黑化点,能让人觉得它很有力量。这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前排是常规的,后排那个藏在C柱里的设计,确实让车看着跑得更酷了点。
好看归好看,可不能忽略实际。它的0.25风阻系数,不知道是不是刷出来的,反正跑起来阻力确实比以前那个老聆风更小。你说节能不?我倒觉得跟这个车的空气动力学密不可分,毕竟那种溜溜的造型,能跑得更远点。
关于内饰嘛,真的是极简二字。没有繁琐的按键,全靠两块大屏幕操控。左边是仪表盘,右边那块中控几乎什么都能装,导航、播放、空调都一目了然。说实话,第一次用谷歌那套信息娱乐系统,挺顺的,比之前那些国产系统的反应快,界面也更清爽一些。可能谷歌把导航+多媒体打包得比较合理吧。
突然想到一个疑问:你们觉得这操作界面,未来会不会成为主流?我个人判断,惯养成关键,但也得看用得惯不好不坏。毕竟,老一辈可能还喜欢旋钮、按钮。
接下来聊聊驾驶辅助。这个平台,估计用了最新的CCS架构,支持一系列的智能辅助功能。其实我觉得,自动驾驶辅助(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本身也就是个方便工具,真要依赖还得人盯着点。毕竟,车界还没到全自动段位嘛。
动力方面,这次用的CMF-EV平台——我翻了下资料,好像和雷诺的梅甘娜E-Tech那套结构挺像的。最大功率220马力,说实话,这个数字对一辆SUV来说还是挺够用的。平常市区推车,超车啥的都没啥压力。就像之前有人热衷比亚迪的狗刨式加速,我倒觉得,单电机的性能已经足够日常了,要是真喜欢激烈驾驶,那可能真要等四驱版本。
电池方面,配置挺丰富了。有低配大概能跑350公里左右(估算,没明说),最高续航能到480公里(官方数字),这比欧洲版第二代聆风的270公里强得多。你们还记得第一代聆风刚出来时,很多人吐槽续航问题?而且,那会他还号称零排放,结果续航连个市区一日之内的出行都不够。如今,虽然工业还不完美,但比起那会,确实进步不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什么?引进国内续航能有380公里?这个折扣我觉得还是挺有吸引力的。日常上下班通勤一周充一次电,这个还不算太难实现。续航不是唯一标准。要说实用性,充电速度更重要吧?没细想过,但我猜这个新车的快充功能应该会行得通。
关于市场表现,去年我还在微信圈里看到个段子:日产在中国的品牌认知和销量,能不能靠一款电动车扳回点脸?早几年,晨风的停产,留下还是一堆怀念。那时候,国产品牌腾飞一批,价格、技术都比日系稳一点。比亚迪、广汽、蔚来、理想它们在价格上都比日产更撑得住场。要搞价格战,日产觉得自己还能追得上?大概只能是靠新颖设计和品牌回流吧。
讲到价格,我个人估算:国内引进的话,这车折合人民币可能要在20到25万。比起比亚迪宋PLUSEV啥的,差不多价位,竞争还是挺激烈的。你们觉得?如果你是准备换车,是不是会考虑更划算的国内品牌?还是会愿意试试这款看起来差点味的日产?
(这段先按下不表)
哎,想想未来几年的电动车,续航、安全、智能、价格变动都让人琢磨。你们觉得,换个角度看,这标签里的颜值升华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跟着科技潮流的脚步,那些一度被平庸困住的车型,也开始想办法变吸引人了?——或者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奋力一搏?
谁知道呢。你们觉得,如果这车真引进中国,最后的市场表现会像预期那么顺风顺水,还是很大概率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挑战?毕竟,国内消费者的偏爱早已不止于颜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