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寒冬,价格崩盘,出路何在?
走进二手车市场。空旷。冷清。车商比顾客多。LED灯下,一排排二手车静默陈列。像极了过度囤积的仓库。一位从业十年的车商苦笑:“现在每卖一辆车就像在割肉。”这不是个别现象。是整个行业的常态。
2025年的中国二手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达957.01万辆,同比微增1.99%。但成交均价从2024年同期的61180元骤降至53673元。跌幅达12.3%。市场呈现诡异的“量升价降”格局。
与此同时,二手车商的库存周转天数高居42天。部分车辆滞留超过百天。资金成本每日都在吞噬本已微薄的利润。在百强二手车企中,29家已跌破4%的运营成本临界点。生存压力巨大。
这场寒冬的根源复杂而深刻。
新车价格战是首要冲击波。2025年,新车市场以11.4%的同比增速领跑全球。但这是以惨烈价格战换来的。几乎所有品牌都卷入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死亡螺旋。一位车商展示了他背后的别克威朗Pro:去年以每辆11万元收进,如今面对4S店7.39万元的促销价,沉默示威。这种“新车比二手更便宜”的倒挂现象,直接颠覆了二手车的价值体系。
新能源车的冲击尤为剧烈。上半年,新能源二手车车源占比突破13.47%,交易量增速高达29.7%。这本是好事。但电池衰减难以评估、技术迭代过快,导致新能源车保值率波动剧烈。一位转战新能源赛道的车商感叹:“新能源车的残值就像过山车,我们却要拿真金白银买单。”他去年以9.2万元收来的大众ID.3,如今在补贴价仅9万元的新车面前,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信任缺失是行业顽疾。传统二手车交易中,里程数、车况、历史维修记录等关键信息不透明。消费者购买风险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指出:“过去很多二手车经营者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是靠牺牲诚信来获得的,以次充好、调表车现象大量存在。”这导致消费者望而却步,进一步压缩了市场空间。
面对困境,行业正在艰难寻路。
跨区域流通成为关键突破口。天天拍车平台数据显示,异地成交占比达76.2%。意味着每4辆成交二手车中有3辆实现跨省流动。区域市场供需差异成为溢价基础。例如,一辆2022款比亚迪汉在北京收车价15万元,卖到内蒙古可达17万元。精准捕捉区域差异,正成为新的盈利逻辑。
数字化与AI技术是破局引擎。头部平台已构建智能定价体系,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90%车型全覆盖,定价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区块链技术应用打通车辆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有效降低交易风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力推的“行”认证,正助力企业建立科学车况评价标准。
营销模式也在颠覆。百强市场中已有77家开展了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营销服务。杭州某头部车商通过短视频平台智能监测系统,日均扫描超50万条个人车源信息,其直播收车转化率较传统渠道提升3倍。信任经济崛起,通过售后保障和自媒体营销,部分企业客户转介绍成交率高达80%至90%。
二手车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繁荣”。肖政三表示,行业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发展逻辑正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
崩盘?不。是重构。是价值回归。
汽车分析师徐嘉平指出:“当前的市场情况意味着二手车行业的核心盈利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跨区域价差管理能力正在取代传统收售技巧,成为二手车商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属于那些拥抱变革、深耕服务的玩家。属于透明交易、高效周转、专业运营的新生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5年全年二手车交易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大关。
寒冬终将过去。但活下来的,一定是穿上棉袄、学会新生存法则的强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