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者终成恶龙?为何“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了?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09:40:07。【46611】。
你有没有发现?街上的车越来越多。但心里的疑问也越来越多。合资车,怎么突然这么便宜了?国产车,又怎么越来越贵?这背后,是市场在变。还是我们在变?
曾经。合资车是“神坛”上的存在。雅阁?加价十万提车算幸运。途观?排队半年是常态。帕萨特?标配都像乞丐版。但你敢说不买吗?不敢。因为那时候,国产车确实不行。底盘松散。动力绵软。内饰廉价。安全?能跑就行。
可现在呢?画风突变。汉兰达从40万跳水到20万区间。凯美瑞终端优惠直接干掉5万起步。大众、丰田、本田,一个比一个“跪得快”。4S店销售开始主动打电话了。语气也软了。以前是你求他。现在是他求你。
为什么?因为国产车崛起了。不是一点点。是全面碾压式的崛起。15万价位。你买轩逸?还是买比亚迪秦PLUS?后者有DiLink系统。有L2级智驾。有混动超低油耗。轩逸呢?收音机+织物座椅+脚刹。差距,肉眼可见。
再往上走。25万。你选凯美瑞高配?还是选深蓝S7?后者有零重力座椅。有HUD抬头显示。有后轮转向。还有空气悬挂可选。凯美瑞?CDC?不存在的。智能座舱?CarPlay能连上就不错了。
这不仅仅是配置的差距。是底层逻辑的颠覆。合资车还在用“平台化”思维造车。国产新势力已经用“用户思维”重构体验。冰箱?彩电?大沙发?不是噱头。是真实需求。长途驾驶。家人舒服。才是王道。
2024年,小鹏在智能驾驶研发投入35亿元。蔚来在换电站上砸了超百亿。理想为了一块HUD,反复迭代18个月。这些钱,最终都体现在车上。也体现在价格上。你说贵?可你看看配置单。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而合资品牌呢?技术迭代慢得像蜗牛。L2级辅助驾驶?2025年了,很多车型还在“车道保持抖如筛糠”。智能座舱?语音助手反应延迟5秒起步。OTA升级?别想了。你的车出厂什么样,十年后还是什么样。
所以,国产车贵,是因为他们在“堆料”。堆的是技术。堆的是体验。堆的是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样的价格,国产车给你的是“满配豪华版”。合资车给你的是“基础功能版”。你选哪个?
但问题来了。当国产车越卖越贵。贵到50万。80万。甚至百万级……我们会不会也变成当年的“合资老爷”?江淮推出尊界S800。定价百万。配置确实顶。空气悬挂、后轮转向、激光雷达全系标配。可……这价格,真的值吗?
用户会想:你当年不是说要“颠覆传统”?不是要“为人民造车”?怎么现在也玩起品牌溢价了?是不是技术成本真那么高?还是……在学当年的对手,收割情怀税?
这让人不得不警惕。互联网行业就是前车之鉴。早期免费。补贴拉新。用户体验至上。等市场垄断了。会员涨价。广告泛滥。大数据杀熟。用户成了“韭菜田”。
汽车市场会重蹈覆辙吗?如果未来只剩几家国产巨头。合资品牌全线溃败。那竞争压力消失。创新动力减弱。价格话语权集中。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所以。我宁愿市场保持“动态平衡”。合资降价。国产升级。大家拼技术。拼服务。拼用户体验。而不是拼谁的品牌能吹上天。谁的营销话术更玄乎。
2025年1-8月,国产新能源车市占率已突破58%。这是胜利。但不是终点。真正的胜利,是让消费者始终有选择权。有议价权。有对比的余地。
屠龙者。不该变成新的龙。国产车的崛起,不是为了复制过去的傲慢。而是为了打破垄断。创造更多可能性。让用户不再为“品牌”买单。而是为“价值”买单。
当一辆30万的国产车,能提供百万豪车的驾乘体验。这才是进步。但如果它开始用“民族情怀”绑架消费者。用“技术壁垒”抬高价格。那就背离了初心。
我们欢迎国产车变贵。但前提是——贵得有道理。贵得让用户心服口服。贵得让合资品牌只能低头追赶。而不是贵得让消费者无奈掏钱。
市场,需要鲶鱼。也需要制衡。合资车的“降价求生”,某种程度上,是在倒逼国产车别飘。别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毕竟。消费者不傻。他们看得懂配置表。算得清性价比。感受得到服务温度。真正的高端,不是标价牌上的数字,而是用户口中的那句:“这车,买得值。”
所以。别怕竞争。怕的是没有竞争。别怕价格战。怕的是垄断后的“寂静”。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让市场再卷一卷。只要还有选择。只要还有对比。只要还有创新。我们,就还有希望。
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