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规来袭,9月严查2禁2必须,3类车别买

最近,咱们老百姓日常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迎来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您可能已经听说了,像雅迪、爱玛、台铃这些我们每天在路上都能看到的大品牌,都被各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请去开会了。

很多人一听这消息,心里就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难道是这些大厂家的车出了什么质量问题,要被点名批评了吗?

电动车新规来袭,9月严查2禁2必须,3类车别买-有驾

以后我们还能不能放心地买这些牌子的车了?

其实,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件事的背后,关系到我们每一个骑电动车的人,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处罚会议,而是一场旨在规范市场、保障我们出行安全的“总动员”。

从今年9月开始,一项被称为“2禁2必须”的严格检查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我们买车、用车的方式都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这场变革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后在选购电动车的时候,有哪几类车是千万不能碰的,免得花了钱却买回一个“麻烦”。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政府要在这个时候采取这么大的行动。

电动自行车在咱们国家有多普及,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据统计,全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4亿辆,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可以说它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上班通勤、接送孩子还是买菜购物,都离不开它。

它方便、经济、环保,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因为电动车非法改装、电池质量不过关等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居民楼里的充电火灾,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看得人触目惊心。

这些安全隐患就像一颗颗埋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让每个人都感到不安。

所以,国家加强监管,目的就是为了拆除这些“炸弹”,让大家能用上更安全、更合规的产品。

这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集中约谈各大品牌,就是要从源头上把好关,向整个行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过去那种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时代结束了,未来,安全和规范将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电动车新规来袭,9月严查2禁2必须,3类车别买-有驾

那么,这次行动的核心,“2禁2必须”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这四条规定主要是针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商家们,但我们消费者了解清楚了,也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买车的时候有效避坑。

我们先看“2禁”,也就是两个绝对不允许的行为。

第一条是禁止生产和销售不合格的产品。

这里的“合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硬性标准,那就是必须通过国家的CCC认证,也就是“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

这个标志可不是随便贴上去的,它代表着一辆车从车架的坚固程度、刹车系统的灵敏度,到电池和充电器的电气安全性能,都经过了国家指定机构的严格检测,符合安全标准。

从9月1号起,如果商家还在卖没有这个认证标志的电动车,那就属于违法经营,一旦被查到,将会面临严厉的处罚。

第二条是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改装。

这一点是本次严查的重中之重,也是过去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消费者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长的续航,会要求商家解除车辆25公里/小时的限速,或者更换更大容量的电池,比如把48伏的电池换成60伏甚至72伏的。

商家为了多做生意,也往往会迎合这种需求。

但这种做法极其危险。

一辆合格的电动自行车,它的车架、刹车、轮胎等所有部件,都是按照最高时速25公里的标准来设计和匹配的。

你强行把它的速度提到四五十公里,就好像让一个普通人去跑百米冲刺,身体各个器官都承受不了,随时可能出问题。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原有的刹车系统可能根本刹不住,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电动车新规来袭,9月严查2禁2必须,3类车别买-有驾

而私自更换大容量电池,更是等于在车上安了一个不稳定的“火药桶”,不匹配的电压和电流很容易导致线路过载、短路,从而引发车辆自燃。

所以,监管部门对非法改装行为采取的是“零容忍”的态度。

说完了“2禁”,再来看“2必须”,这是对商家日常经营提出的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是必须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销售台账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商家卖的每一辆车,都要能说清楚是从哪里进的货,又要能记录下来是卖给了谁。

这样一来,就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产品追溯链条。

万一将来某个批次的车辆被发现存在安全缺陷,监管部门就能根据这个台账,迅速找到所有购买了该批次车辆的消费者,及时通知大家进行维修或召回,从而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是必须规范经营行为。

这就要求商家在店里必须明示车辆的各项安全信息,不能用一些模糊的、夸大的宣传语来误导消费者。

同时,所有商品都要明码标价,不能看人下菜碟。

这保障了我们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让我们在买车的时候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了解了这些新的规定,我们作为消费者,在未来购车时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虽然监管力度加大了,但市场上总难免会有一些漏网之鱼,所以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里。

以下这三类车,建议大家以后就不要再考虑购买了。

第一类,就是刚刚反复强调的经过非法改装的车辆。

电动车新规来袭,9月严查2禁2必须,3类车别买-有驾

这类车是未来路面交管部门严查的重点对象。

除了我们熟知的解除限速、加大电池、增强电机功率这些“硬改装”之外,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软改装”也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加装过宽过大的遮阳伞、挡风被等。

这些加装件会改变车辆原有的平衡性和操控性,遇到大风天气尤其危险,还可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

购买和使用这类改装车,不仅会面临罚款、扣车的处罚,更重要的是,一旦因为改装导致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会非常麻烦,甚至可能影响保险理赔,最终得不偿失。

第二类,是没有任何资质证明的“三无”车辆。

具体来说,就是指那些没有获得国家CC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

我们在购车时,不能只听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一定要亲自检查。

最关键的一份文件就是车辆的《合格证》,上面必须印有清晰的CCC认证标志。

此外,还要仔细查看车辆本身、充电器和锂电池这三个关键部件上,是否也都有CCC标志的钢印或贴纸。

如果商家拿不出这些证明,或者含糊其辞,那这辆车很可能就是来路不明的小作坊产品,其安全性能完全没有保障,坚决不能购买。

第三类,是手续不全的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车。

很多人容易把它们和电动自行车搞混。

从外观上看,这类车通常体型更大,更像我们常见的燃油踏板摩托车,而且没有脚踏骑行功能。

在法律上,它们被划归为机动车范畴,管理方式与电动自行车完全不同。

购买这类车,首先要确保自己有相应的摩托车驾驶证(D、E或F照),其次车辆必须能够正常办理机动车牌照。

而能否上牌的关键,就在于这款车型是否被列入了国家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

有些不良商家会销售一些未列入目录的违规车型,这种车买回家后根本无法在车管所注册登记,最后只能当成一堆废铁。

所以,在决定购买电摩或电轻摩之前,一定要向商家索要车辆的准确品牌和型号,然后自行到工信部官方网站上进行查询核对,确认无误后再付款,这样才能避免后续无尽的麻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