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的老板刚说完周末不安排会议,好让外地的员工能有个时间回家看看,结果紧接着部门就发通知,要求周六全天搞活动,上午安排培训,下午开大会,这安排真有点矛盾啊。
00后“凯哥”可不吃这一套,马上就把吐槽邮件全公司抖出来,还把集团的二把手给一起发了去了。一传开,网友们就开始骂他年轻气盛,太冲动,不成熟。这事没多久,凯哥就辞职走人了,公司还能跟着出台新规,挺严抓考勤,这到底是咋回事?难不成网友说得对?
董事长的话,成了我的挡箭牌
故事的起因,源自奇瑞某事业部准备在周六开一场年终大会。对很多职场人士来说,周末加班已经不算啥新鲜事,但有个新员工却想来个不一样的做法,他用一种特别直接又高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发邮件,坚决拒绝参加这次会议。
这封邮件的亮点不在于拒绝,而在于它的策略相当精准。这位后来被外界叫作“凯哥”的年轻人,并没有直白地抱怨或者发泄情绪,而是巧妙地借用了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之前公开反对“内卷”、反对周末开会的言论,作为自己行动的合法依据。
这真算得上一次“借力打力”的精准反击,他把公司最高领导的观点变成了一面坚固的盾牌,直接质疑了中层管理的安排是否合理,为了确保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他还把这封邮件抄送到了事业部的所有高层,甚至连集团的二把手也在列。
这举动让问题不可能在局部悄悄消散或被压下,迅速在公司内部发酵开来,而且立刻见到成效,原定在周六举行的年终大会直接被取消,更关键的是,很多同事私底下向“凯哥”表达了支持和赞许,这说明他的做法触及了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
邮件要审核,打卡卡到秒
遇到这次因为高层理念意外引发的基层难题,奇瑞的管理体系表现出了一种典型的固有轨迹,没有去直接讨论加班文化或者深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迅速转向了加强纪律和控制的方向。
事情闹开之后,公司很快推出了个新规,规定P5级别及以下的员工发邮件之前都得请上级审批。这一措施无疑是在限制信息的自由传递,特别是那些可能对管理层权威构成挑战的上行反馈渠道。控制信息流,实际上也是强化管理的第一环。
紧接着,管理力度变得更为严格,特别是在实际场所里。奇瑞制造事业部的人事部门推出了一套非常细致的考勤新规,规定管理细节细到分钟,甚至秒数,所有员工都得在早上8点30分前到岗。
惩罚措施越发严格,说明管理层根本没有放松,反而加强了对员工行为的约束。这次的新规定明确指出,在8:25到8:30之间打卡,虽然没有超过最后到岗时间,但依然算迟到。这种严格的“卡点”惩罚,显示出一种不允许任何变通的威严。
对于小幅度的迟到,惩罚也比一般要求更严厉,迟到十分钟以内就算缺勤一个小时,如果超过十分钟还没得到请假批准,就直接算旷工。这些规定放在集团董事长“反内卷”的口号旁边,看起来尤为刺眼。
人走了,问题还在吗?
这次风波中的主角凯哥,最后的结果竟然出乎意料地平静,他离开了奇瑞,但不是像外头传的那样被公司“炒鱿鱼”。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亲自澄清,说离职是自己主动做的决定,是早早就安排好的,没啥大事。
他解释说,自己之所以敢大胆发那封邮件,完全是因为早就做好了离开的打算,没有什么被迫的感觉。他觉得在奇瑞的工作项目跟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不太搭界,而且早就为未来规划好了明确的路线,所以才放心地行动。
这种个人之间的“和解”,为整场风波画上了似乎体面的句点。凯哥确认,从事情发生到他离职,公司方面从未对那封邮件事件给过任何压力,他自己选择悄然离开,也是想少惹事,别让奇瑞惹出麻烦来。
可这“体面”的背后,实际上还藏着个没解决的系统性问题。虽然处理得挺温和,但凯哥在公开声明里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他明确说过,加班文化确实得大声吐槽,他们对这个核心问题的批评态度也没变。
他走了,确实解除了一个“挑战者”带来的系统不稳定因素。不过,他引发的关于“加班文化”跟“管理内卷”的那套根本性问题,是不是就这样没了呢?这个问题,依然让奇瑞以及所有看热闹的人和公司里的员工,一直心里悬着,未曾解答的一个大问号。
奇瑞这场风波,从一位员工引用高层的话语表示不满开始,接着公司采取“头痛医脚”式的管理收紧措施,然后当事人平静离开,整个过程清楚展现了大公司在文化转型阶段常遇到的“思想与行动不符”的难题。
这事儿已经不光是奇瑞一家公司了,它真正反映出眼下社会环境里,那些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职场人们,权益意识不断觉醒——而传统企业深植的管理习惯,从根上讲,正和他们发生着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要实现真正的企业文化变革,可能不用那些高调的口号,也不用更严格的考勤制度,而是要对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制度反思,敢于面对员工的真实需求,并且愿意做出合理的调整。否则,再美好的理念,也可能在实际的管理细节中变成空洞的空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