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聚会,朋友新入手一台问界M9,挺炫的。一路送我们去地铁,居然全程自动驾驶,跟老司机开的没两样,平稳又丝滑。走那路稍弯一拐它自己调头加减速,身边行人、车道线啥的都没落下,体验相当高级。
我说:你咋选问界M9,这车没说少吧?他说:主要是自动驾,省事儿。特别往返地铁那段堵车路,真省心。我心里嘀咕,这自动驾驶功能真有那么玩吗?看他手脚都没离方向盘,明显是辅助模式。
现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真相当猛。据我了解,问界M9搭载的电池容量大约在100kWh上下,续航大概能做到600公里左右(具体数我没找到准数据,算是估算)。电动车普及+自动驾驶技术进步,感觉汽油车的天下真的快完了。
但是,我得说,这自动驾驶说的有点夸张了。其实我们主管部门已经下令不要用自动驾驶这个词了,都说协助驾驶更准确。原因很简单,L2-L3级别的辅助功能不成熟,偶尔还是有事故,监管必须严起来。毕竟人不能完全放空,得时刻盯着。
前两天,我还跟一个修理工聊起智能驾驶,他说:这些系统稳定性还差得远,有时候传感器被雨天影响,系统就出错,很麻烦。这话说到我心坎里。技术虽然快,但距离真老司机的稳健还远。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理想ONE,其实理想的智驾vla体验在我看来更强大,尤其在高速跟车和拥堵路况下表现更自然,反倒是问界在细节处理上略显欠缺。理想的自动辅助系统升级更频繁,也更贴合实际道路表现,我之前试驾体验了几次,感受比问界M9顺滑,且智能化程度更高(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自动驾驶的供应链就像做饭:电池是主料,软件算法是厨师,传感器摄像头是配菜,缺一样都打不起味道,更别说翻车。问界是华为供应链和众多零部件厂商合作的产物,其实背后算法优化和芯片研发投入很大。可问题是,这厨师还没练到人人称道的级别,尤其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里,还是人得冲上去。
去年跟研发同事聊时,他给我形象比喻说自动驾驶测试,就是不停地模拟各种突发路况,相当于每一天都在打怪升级。现在问界M9的L2+级别,就是还没开到副驾完全放松的程度,但已经足够省心了。估计得等明年固态电池走向量产,续航更稳才有可能在自动驾驶里放开手脚。
说回我朋友,他对我说:你六十多岁,不打算早点体验自动驾驶?等你真上年纪了,不是更需要嘛?我当时有点嫌麻烦,想想自己开车惯还挺死板的,突然转向高科技有点怕麻烦。这技术成熟了,也能极大减少疲劳驾驶,真心希望以后能晚点跟交警吵我没打哈欠,是自动辅助先进,哈哈。
有意思的是,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问界M9仪表盘和中控的UI设计挺简洁,操作流程设计得流畅,感觉华为在用户体验上下了不少功夫。这种细节,不是所有国产车都做得到。我们老朋友小李也试驾过,说这车在智能连接和车机流畅度上非常抢眼。
我还没细想过,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了,对传统汽车渠道销售会不会是一种冲击?毕竟,车卖的是驾乘体验,如果自动驾驶普及,买车买的不就是车内时间吗?销售还能重点吹动力、操控吗?(这问题先放那)
说到成本,粗略算下,问界M9的电池包成本大约占车价的30%-35%,续航效率提升一点,百公里电耗大约18度电左右(样本少,不太确定),电费挑战没那么大。加上自动驾驶硬件和软件费用,看来这车里边科技含量真不低。相比起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Y,问界M9的舒适度和内饰感更讲究,不过特斯拉软件迭代更快,更受极客青睐。
最后一句,我还想问,六十多岁,开着自动驾驶辅助车回个老家,你自己会不会觉得太张扬,还是说反倒那才是合适?这代沟感,有时候真挺玄妙的。
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