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昨天,中午在公司附近的小咖啡馆,刚点完咖啡,就看到路边停了一台全新问界M7。遥远的距离,我还看到售楼处的那个销售正在和一个潜在买家热烈讲着,这次新款换了个平台,空间直接拉满,价格虽然涨了点,但新车的配置可不是以前的那点料。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啊,又是一辆换壳不换芯的车?细看了会,确实比老款成长不少。
昨天的行业新闻带来的一个感官冲击是:全新问界M7的订单到突破15万辆——这是预售结束后掉头跑起来的速度。估算下,因为目前的数据只靠谱到预售+带订单,但这个数字用市场反应来衡量,是真的火,意味着消费者对它升级的空间和配置,还是抱有一定期待的。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关于这次的换代,最大的亮点其实不是外观,而是平台的升级——那就像你家换了个厨房的橱柜,把一颗普通的灶台换成了进口大牌的厨电,虽然看起来没太大区别,但用起来得心应手多了。这次全新M7的轴距直接跳到3030mm,宽度和长度也都比以前大了一圈。你是不是在想:这车身变大,空间就一定装得更舒服?倒也未必。因为,当年我一朋友买的那个中大型SUV,越大越不灵活,尤其转弯时,总感觉那叫一个笨重。于是我想,平台变强了,车身变大了,但操控体验还会不会跟得上?这不,我还记得,之前他们用的那个老平台,操控感就像在滑冰——不够精准。现在升级后,前悬架变成了双叉臂,操控素质应该会更棒。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空间的提升是不是意味着车变得更沉稳了?还是说只是看着大,用起来还是那样?我总觉得,尺寸大了,能装得多就多,但心里总有个疑问:空间大真的能改善用车体验吗?其实我个人觉得,空间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面子工程,更符合当代消费者宽敞即舒适的心理预期。就像买房,面积大,不一定用得多,但总给人一种值了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关于内饰的设计,还挺有趣:没用一味复制M8或M9的布局,而是做了悬浮中控屏,左右对称,整体看起来挺整洁。这让我想到:设计师其实也在心理战——既不能太复杂,让人犯晕,又要显得有科技感。你会不会觉得,眼前的那个中控屏,稍微再大一点点,用料再精致点,可能感官冲击会更强?毕竟,现在的市场就是拼视觉冲击和操控便捷。
提到配置,这次的亮点算不少。纯电续航突破310公里(我估算,官方没全部公布,但这个数字在样本中感受还是靠谱的),增程版达到了315公里,这在现在的产品线里,是个正面数值。只是你会不会觉得:续航一拉长,成本也在拉高?毕竟,电池、热管理、甚至线材,都是橡皮筋一样的成本拉动。还记得我曾遇到的那位修理工,他说:现在的电池做得好,续航还能再长点,但一旦遇到极端天气,续航就打折。这不,我就一直在想:厂商在电池和热管理上下了多少功夫?夏天开空调,还是吹自己,还是电池?这就是个涡轮增压的事——性能提高的还得注意能耗。
我还想问一句:你觉得,辅助驾驶硬件硬件的硬,到底跟用在路上有没有直接关系?我认识一个司机,他说现在自动驾驶辅助,还是个高科技玩具,真到危险时刻,还得自己上阵。全新M7从硬件上看,配置了多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有点硬核的意思。虽然我觉得,硬件有人说没用,但我更关心,这硬件能在多大程度上帮我们躲危险,免得开着久了,反而觉得自己像在走钢丝。
说到价格,这次型号特别多,十二个版本,我都数了数。你可能会被价格迷宫搞晕——32.8万的增程五座最低端,纯电版要贵点,两万多。和其它竞品比,像理想L8、i8都差不多在这个价位徘徊。这让我觉得:市场的战场其实挺残酷的,用户的预算线也在变。你会不会觉得,全新M7其实是试图做出差异?搭载了更强的辅助驾驶硬件,空间变大,配置更多,但价格战依然激烈。
突然想到,理想L8和问界M8之间的价差,硬核对比时,差了就近7万——这个差价里面,不仅有空间、配置差异,也许还有品牌的信誉挂钩。但我猜:买车还是心理占了大头。你会不会觉得,消费者在看配置和价格的也在犹豫品牌认同感究竟值不值那个钱?
这让我觉得,未来的市场,其实也像个试金石。如果问界能继续用空间 + 智能打动消费者,或许还能撑起一片天。反正,我总在想:这车摁在地上的细节——比如手感、座椅包裹感那些,是不是能决定最后的成交意愿?毕竟,很多买车的心思,都像个心里头的小秘密,你能摸得到的,就是那些隐藏的小细节。你说,这车还能带给我们什么触感上的惊喜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