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炒股软件上瞎逛,先刷到长安汽车说他们固态电池能跑1500公里……正觉得震撼呢,一转头又看到索通发展半年赚了5个多亿,业绩翻了15倍!这消息一下把我给提溜精神了——看起来,这个固态电池赛道是真有东西,不是那种只在新闻里蹦跶两天的噱头。
说实话,固态电池火起来也不是没道理。咱们现在开新能源车,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就像瓶子里装着水,怕摔怕撞还不耐装。一旦碰撞,容易起火;续航呢,也就七百八百公里封顶了。固态电池的思路很简单,把里面的液体换成固态的电解质,相当于把水变成果冻,安全性一下提上去,还能装更多能量,续航一千公里不是事儿,长安甚至造出了能跑1500公里的样车。更要命的是,2026年还要执行新标准,2小时内不能起火爆炸,液态电池很难扛住这一关,这也是固态电池被政策“点名”的原因。
我翻了翻资料——这玩意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的技术关卡是一步步啃下来的。以前最大难题是固态的电解质跟电极接触不好,就跟电线松了似的,导电效率低得要命。后来科学家用等静压技术,把那俩紧紧压合,传输效率一下翻倍。企业也分路线:宁德时代搞导电性强的硫化物;欣旺达走便宜的聚合物复合路线;还有玩安全性的氧化物,各自都在往前冲。
炒股这事儿数据能说明很多问题。光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相关的16家公司净利润增速全超300%,索通发展猛涨1568%,骄成超声翻了十倍。背后是产品落地的实打实订单,不是光发公告蹭热点。机构资金也早就进来了,高盛、摩根士丹利、大中信全都加仓,要的就是技术真落地。宁德时代、东风汽车、上汽、吉利这些大佬,更是直接扩团队、建供应链、定时间表。
不过咱得说句掏心窝的话——这行水也深,不是每个沾边的公司都能吃肉。投资逻辑其实很清楚:先材料设备,后电池车企。短线看材料和设备赚得快;等半固态上规模,再轮到电池巨头;全固态落地后,车企差异化优势才会显现。至于那些光蹭概念、没产品的,早晚得跌回去。
我自己觉得,这固态电池的爆发,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新能源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以前液态电池看人脸色,现在专利和技术都走在前面。那,你觉得现在进场还合适吗?还是等那批“真龙”露头再上呢?留言聊聊,我也想看看大家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