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浙江黄岩的夏天,田埂被晒得能烫掉鞋底,19岁的李书福蹲在牛棚里,正用捡来的旧镜头、敲扁的铁皮箱拼装“怪物”。谁能想到,这个靠放牛赚6块钱、开照相馆要躲着公安藏机器的穷小子,42年后会站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前——他的吉利集团,以799亿美元营收排到了第155位。
这一路,他摔过6次大跟头:照相馆被查、冰箱厂关停、海南炒房亏到欠账、造汽车被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每一次爬起来,他都比之前更“疯”。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个敢跟奔驰叫板、能买下沃尔沃的“汽车狂人”,到底凭啥把“不可能”活成了“中国骄傲”。
李书福的第一笔“生意经”,是从一台木头相机里摸出来的。1982年,他攥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在路桥镇开了家照相馆——没有执照,每天揣着螺丝刀,听见警笛声就拆机器藏床底。有次被抓现行,他蹲在派出所哭:“我就想让村里人拍张像样的照片,咋就这么难?”
可哭完了,他反而琢磨出了新路子:城里人喜欢“艺术照”,他就用红布当背景,把妹妹的花裙子改造成道具,一套能赚5块钱。两年下来,居然攒了3000块——这成了他闯世界的第一桶金。
1989年,李书福又盯上了冰箱。他研发的蒸发器能省30%电,上海上菱、安徽美菱都来进货,“北极花冰箱”的年销售额冲到4000万,眼看日子要红火,可6月的一纸通知,把他打回原形:国家定点生产名单里,没“北极花”的名字。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他站在工厂门口,看着工人搬空设备,老伙计抹着泪问:“书福,咱还能东山再起不?”他咬着牙没哭,转身买了去深圳的火车票,兜里只剩58块钱。
后来他扎进海南房地产热潮,在烂尾楼里睡了三个月,眼看房价疯涨,却在政策收紧时一夜崩盘。“从千万富翁到欠账百万,就用了7天。”他蹲在沙滩上数贝壳,突然抓起石头砸向大海:“老子还能再来!”回台州的火车上,啃着干馒头的他,盯着窗外农民骑的摩托车出了神——这东西,城里年轻人肯定喜欢,或许是条新路子。
“书福疯了!拿奔驰当破烂拆!”1996年的台州乡下,村民围着李书福家的猪圈议论纷纷。可他真就花6万块买了辆奔驰,和弟弟抡着锤子砸开:“外国车能造,咱凭啥不能?”零件堆了半间屋,他睡在机油桶旁,图纸画了改、改了画,手指被铁皮划得全是口子。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没有“准生证”,只能偷偷在乡下卖。有次被工商堵住,他拍着车盖喊:“这是中国农民造的车!3万块就能让老百姓开上,犯法我认!”那天他被罚款20万,却把车钥匙塞进老农手里:“大爷,你先开着,出问题找我!”
2001年,他为了拿到生产资质,跑遍了部委,得到的全是“民营企业造轿车?天方夜谭!”的冷遇。他带着工程师守在国家计委门口,等了七天七夜。时任主任曾培炎出来时,他冲上去深深一跪:“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如果成了,中国就有自己的民营轿车了!”
2001年11月9日,消息传来——吉利登上生产名录。他在办公室里抱着老母亲哭,母亲摸着他满是白发的头:“儿啊,你这十年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这一跪,跪出的不只是吉利的生路,更是中国民营企业造轿车的“第一扇门”。
“你们懂沃尔沃吗?”2010年瑞典哥德堡的谈判桌上,福特高管的嘲讽像针一样扎人。那时李书福带着团队在当地待了8个月,每天只睡4小时,连轴转着研究技术、谈条款。有次谈判到凌晨,他突然站起来说:“我不懂豪华,但我懂中国人需要安全的车。沃尔沃的技术,该让全世界看到!”
签约那天,他给远在台州的父亲打了个电话:“爸,我把那个‘外国好车’买下来了。”电话那头,老人沉默半晌,只说:“别骄傲,造老百姓开得起的车,别忘了本。”
这笔18亿美元的收购,让吉利一下子拿到了1万多项专利。十年后,沃尔沃全球销量翻了一倍,而李书福用这些技术孵化出的领克、极氪,在2025年分别卖出28万、22万台——以前中国人买好车要靠进口,现在“中国造”的豪华车,也能让外国人竖起大拇指。
后来他又增持阿斯顿·马丁股份到17%,成了这家百年豪车品牌的第三大股东。英国媒体酸溜溜地写:“一个来自中国的‘门外汉’,成了百年豪车的主人。”可李书福在董事会上只说:“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技术走进全球车库。
“李总,银河L7的订单排到三个月后了!”生产线传来的消息,让李书福想起2016年的冬天——他在贵州山区,看到孩子走两小时山路上学,当场拍板启动“吉时雨”扶贫项目。
7年过去,近7亿资金投下去,20个县的孩子坐上了校车,不用再摸黑走山路;3000个家庭靠吉利的扶贫工厂脱了贫,有个曾经的贫困户说:“在吉利上班,一个月能赚6000多,娃的学费再也不用愁了。”
而银河品牌49.44万台的年销量背后,藏着更多普通人的日子。山西有个货车司机给客服写信:“我开着银河跑运输,比以前的车省一半油,每个月能多给娃买两箱奶粉、添件新衣服。”
李书福常说:“不能光顾着赚钱,得让更多人有盼头。”1999年他创办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定了个规矩:“穷人的孩子免学费,要让他们靠手艺吃饭。”20多年过去,近20万学生从这里走出,有的成了车间主任,有的开了4S店,都记得校训里的话:“手脑并用,创造价值。”
有人说李书福运气好,每次都能踩中风口;也有人说他太“冒失”,好几次都把自己逼到绝境。可真了解他的人知道,他的“疯”里藏着清醒,“敢干”背后是“会干”。
他不是盲目跟风:造冰箱时,先研发省电蒸发器;造汽车时,先拆奔驰摸透技术;买沃尔沃时,早算准了专利和全球市场的价值。他知道“政策边界”在哪里——当年为了拿生产资质,他没硬闯,而是守在部委门口讲道理、表决心,用“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打动了决策者。
他也懂“市场需求”:老百姓想要便宜又好用的车,他就造3万块的“吉利豪情”;后来大家追求安全和豪华,他就用沃尔沃技术做领克、极氪;现在关注省油和环保,银河系列就成了爆款。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国家需要”和“百姓想要”的交点上。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早期造的车被吐槽“质量差”,收购沃尔沃后有人担心“消化不良”,增持阿斯顿·马丁时也有质疑“会不会水土不服”。可他从不在意这些声音,只盯着一个目标:“让中国车,在全世界都有面子。”
从1982年120块钱开照相馆,到2025年799亿美元营收的世界500强,李书福的42年,活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教科书”。他的6次转型,暗合着中国产业升级的路:从“模仿创新”到“技术突破”,从“本土打拼”到“全球布局”,从“只顾赚钱”到“兼顾社会责任”。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没什么秘诀,就是不认输、不回头,认准的事就死磕。”可往深了看,他的成功里,藏着一个时代的红利——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也藏着一个企业家的担当——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帮穷人脱贫,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今天的吉利,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偷偷造车的小厂;今天的李书福,也不是当年那个躲公安的穷小子。可他始终没忘本,就像父亲当年叮嘱的:“造老百姓开得起的车,别忘了本。”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没有天生的传奇,只有把“痴人说梦”熬成“梦想成真”的坚持;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在政策和市场间找对方向、在困难和质疑前绝不低头的勇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