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新车,终于从长沙工厂“慢悠悠”地挤出产线了。
这事儿,要不是亲眼见,真难想象京东这家电商巨头居然跑去造车。
说实话,这跳脱得有点猛——就像隔壁老王突然宣布开奶茶店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埃安UT super一亮相,不仅带来了硬核的技术参数,还搅动了一池早已浑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水花。
先放下那些看似专业到飞起的数据,我们倒退回2018年那个春风得意又被质疑满天飞的时刻。
刘强东那会儿嘴里嚷嚷着“汽车一定是未来大方向”,不少人差点没笑出声来,“这小伙子是不是玩太大?”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他却没有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地把新能源SUV推到了生产线上。
这中间经历多少磕磕碰碰、暗潮涌动?
别说我没告诉你,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比电视剧还精彩。
讲到这辆埃安UT super,它用料扎实得像打了鸡血:70%高强度钢材撑腰,这防撞能力堪比铁甲钢拳;机械式半隐藏门把手设计,看起来低调,却透露着一股科技感和档次感。
整备质量重300公斤?
有人可能皱眉:“这么沉,是不是油耗翻倍?”
实际上,那份重量给人的安全感和驾驶稳定性,就像老妈做饭加量一样,让人心里踏实多了。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市场环境,稳重反而成了一种奢侈品。
轮距宽45毫米、胎宽多10毫米,再配上麋鹿测试成绩超过75公里/小时,说白了就是在高速路上的突发变道或者紧急刹车时,你能更安心一点。
不信你看市面上那些三脚猫功夫充电桩,光是等个充电都能跟煮方便面似的漫长,但京东携手宁德时代推出“巧克力换电”,99秒补能,一听就刺激懒癌患者神经。
如果再结合目前新能源政策趋严的大背景,这种快充技术简直逆袭之作。
价格方面嘛,10万到12万区间,对国产A级甚至B级轴距车型来说算不上便宜,但绝对也不吓人。
不过要抢占年轻消费群体的钱包,可不像喊喊口号那么简单——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北京胡同里的早点摊,你得有拿手好菜才行,否则容易被淹没在人海茫茫。
有趣的是,有些网友误以为京东和长安联手搞乘用车,其实两家合作主要瞄准智能物流和无人驾驶领域。
这背后透出的野心可不止卖货那么简单,更像是在搭建智慧城市的大棋盘,只不过烧钱烧得让旁观者捏汗。
聊聊刘强东夫妻俩最近频繁刷屏,他们晒恩爱秀生活的小插曲,比如朋友圈里那条关于黄狗猪头肉的话题,也挺接地气。
网民们吃瓜吃出了新高度,“连猪头肉都能火?”
看来他们不仅靠资本运作,也拼颜值与人格魅力来拉升品牌认知度。
但这种个人IP营销到底掩盖不了产品本身的问题,有时候流量顶不了口碑,多数消费者还是靠体验决定买单与否。
提及工厂流水线,每天加班3小时确保交付,看似励志标杆,却暴露产能压力山大。
一旦效率跟不上品质管控,很可能引爆售后危机——毕竟谁愿意当试验田?
这一幕让我想到某位朋友买新手机刚用几个月就开始掉链子的窘境,哎,这坑谁踩谁知道。
而且,在新能源汽车进入白热化阶段,各路品牌纷纷调整战略布局,“国民好车”的称号背后,需要更多创新驱动力以及供应链韧性支撑,否则迟早被埋葬在历史角落里。
其实,从更宏观层面讲,中国互联网巨头逐渐跳出只做平台角色,自建产业链、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这是蛮勇敢的一步。
然而现实并非童话故事,没有十足准备的人往往会迎来惨败局面。
“卖货”和“造货”之间存在一道厚厚沟壑,就如同厨师跨界当DJ,不是谁都有那个节奏感和耐力。
而网络舆论中的苛刻声音,经常喜欢盯别人家的芝麻挑刺,却忽视自家的西瓜压弯枝叶,好一个活生生的双标现场!
另外,我忍不住想扔块砖:明星跨界创业搞新能源已经成为趋势,比如王思聪前阵子投了一波电动车企,引发众议。
我倒觉得,与其批判“不务正业”,不如看看这是新时代娱乐圈与商业世界边界日益模糊的一部分。
他们凭影响力吸金同时承担失败风险,也推动产业生态更加复杂丰富。
当然,说归说,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吐槽八卦,我们一起扒一扒这些“大佬”的奇妙冒险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