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BJ40高速车顶飞了,车主很懵,4S店回应让人窝火

人在江湖飘,总得挨上一刀。

买车也是一样,梦想着上路横扫千军,结果先被自家车顶横扫了三观。

都说国产汽车现在很牛,动不动就自研、专利、硬核设计,宣传语能吹出老家祖坟都冒青烟。

新买BJ40高速车顶飞了,车主很懵,4S店回应让人窝火-有驾

但现实总是给你一颗钉子,专利没见着,车顶倒是见着了,飘在高空,像脱缰的自由一样,挥挥手就不见了。

“自由切换敞篷模式”,这年头企业连广告词都这么佛系。

只要你买,顶棚自己就能给你变魔术,连拆卸工具都不用,直接自动飞走,体验一下全新版本的“敞篷极速”。

你以为买的是BJ40,结果路上一脚油门下去,秒变BJ29——缺了顶的那种。

谁说中国汽车不创新,这不就创新了“高速自动脱顶”吗?

不愧是荣获四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估计下一项就是“顶棚自主离家出走系统”了。

车主兄弟,本以为国庆假期能在高速路上一展雄风,结果刚提半个月的新车,成了高速公路上最靓的“风景线”。

别人敞篷是心血来潮,咱这是硬核被迫,顶棚说走就走,连一声再见都不给。

此刻,车主的内心大概是:“大脑一片空白,人生第一次开自动敞篷,还是在百公里时速。”要不是后面车带头领悟了“安全车距”,现在新闻标题可能就是“车顶砸人致伤,品牌无底线”。

好在车主反应快,紧急靠边,拍照取证,连行车记录仪都用上了。

唯独找不到的是对方良心,这年头车厂的良心比车顶卡扣还难找。

车主带着满肚子委屈去了4S店,想让厂家给个说法,结果维修技师手一摊:卡扣完好,无损坏痕迹,车主使用不当。

这逻辑,真比车顶飞得还高:卡扣没坏,所以问题肯定是你——不然就是你会用意念拆卸,隔空让顶棚升天。

谁拆过顶棚?

说明书上标注“非专业人员请勿私自拆卸”,车主是自带工具还是会用法术?

行车记录仪拍得清清楚楚,全程稳如老狗,也没见顶棚自己变身。

验收单上都写着顶棚完好,最后却成了车主“操作不当”,这锅甩得比顶棚还专业。

新买BJ40高速车顶飞了,车主很懵,4S店回应让人窝火-有驾

4S店的逻辑,和买床被子掉棉花后商家说你“盖法不当”一样魔幻。

啥都可以怪用户,产品本身从来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买了它。

厂家客服也是一派淡定,安排专人跟进,结果“专人”跟进了一个星期,检测进度和顶棚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车主的车还停在维修车间,顶棚框架对着太阳,提醒大家:国产车顶可以脱落,但企业责任绝不能脱落。

要不是维权群里热心群众提醒,车主可能会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体验“飞天敞篷”的勇士。

实际上,类似投诉一搜一大把,大家都是顶棚松动、卡扣裂痕、螺丝扭矩成谜,早就有老司机高速前下车检查顶棚,不然一路提心吊胆,活得比防滚架还谨慎。

说到防滚架,真有网友出来科普:“BJ40配备了防滚架,即使顶棚脱落,也能保证安全。”这逻辑,堪比买冰箱送保险柜,食物被偷也能安心。

车主买的是日常出行和自驾,没人拿命去体验防滚架的极限性能。

安全配置当然好,但前提是别出事。

基础安全才是底线,别拿兜底当核心,毕竟大家拼命赚钱买车,是为了上路安心,不是为了玩“极限生存”。

其实车企宣传创新功能的时候,总爱强调“自由”“个性”,技术专利一挂,仿佛买了就能成特种兵。

但对普通人来说,最怕的不是技术不够创新,而是创新到头,连车顶都能自己创新地脱离。

车顶设计得再炫,不如螺丝拧得结实。

出厂检测要是只靠工人拍脑门,谁知道下一个高速飞顶会不会就是你我他。

螺丝扭矩没达标、卡扣材质有瑕疵,生产线上一个工艺失误,路上就成了人间事故。

维权路上,最荒诞的不是顶棚飞了,而是“自证清白”比做核酸还难。

企业一句卡扣完好,锅就扣在车主头上。

你要证明自己没拆过顶棚,证明路线比证明清白还绕。

新买BJ40高速车顶飞了,车主很懵,4S店回应让人窝火-有驾

就算你有验收单、有行车记录仪,厂家可以要求你第三方检测,再让你掏钱掏时间,最后检测报告出来,厂家说“不认可”,一切努力瞬间归零,感觉像是玩农药掉段还被举报挂机。

这年头维权不如买彩票,中个大奖还比证明自己清白容易。

很多人最后耗不起,维权放弃,企业赢得盆满钵满。

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成了倒霉蛋,企业的责任就像顶棚一样,能扒就扒,能飞就飞。

车主群里大家互相分享经验,提醒对方检查顶棚卡扣,活得像地震前夜,随时准备疏散。

至于企业的官方回应,脸皮比车顶还厚,广告依旧挂着“自由敞篷”,专利号都没删,评论区多了几个“车顶掉了吗?”“还敢买吗?”这些问题,官方永远不会正面回答。

毕竟,安全责任是“不可拆卸”的,但企业却能把它拆得比顶棚还快。

谁管消费者的朴素期待?

只要广告够炫,销量够猛,飞顶就是创新,安全就是多余。

所以以后选车,别看功能多炫,先问问有没有成熟稳定的顶棚。

要是安全感都得靠自己手检卡扣,买车不如买飞机。

毕竟高速路上飞的不是车顶,是信任。

企业不改品控,迟早有一天,消费者的信任飞得比顶棚还远。

最后,故事还没完,厂家还在检测,技术人员还在“跟进”,车还在维修车间里晒太阳。

车主在群里整理大家的维权经验,等着厂家的检测结果。

也许有一天,太阳能把车顶蒸回来;也许有一天,企业能把责任捡回来。

但现在,大家只能在阳光下盯着裸露的顶棚,默默祈祷下一个高速敞篷的,不会是自己。

毕竟,开车上路,最怕的不是限速,而是限信任。

要是哪天你的车顶也飞了,记得别太慌,毕竟这世道,飞的不止是顶棚,还有企业的底线和你的安全感。

安慰自己:至少你体验了一把真正的“自由”,比广告还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