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千三百多辆,标准的“四舍五入可忽略不计”。要是在韩国,捷尼赛思的直营店里,哪怕服务员打个盹,都能顺利守着流水订单。但在中国,每卖出一台,销售员都得感受一次“捡到彩票”的心跳。
现场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偌大的展厅,摆着几辆贴着“流光展翼”LOGO的捷尼赛思,玻璃窗外是热闹的市区——可厅内,冷清到能听见销售员敲键盘的声音。外面的BBA(宝马、奔驰、奥迪)展厅,买家蜂拥,气氛堪比春运售票大厅。这边却像零下二十度的冷库,偶尔走进两个好奇的“消费者”,彼此交换一下关于“韩国宾利”的段子,然后一瞥价格,“哦”,没了下文。
说真话,“捷尼赛思只卖出1328辆”,这不是新闻——而是医案。产品本身没病,患者的体质不对症。这个品牌的历史也挺有意思,纯正“豪二代”出身:靠现代集团供血,技术和配置实属下得去本。曾被韩国总统选为座驾,企业家开着它去参加年会,名声在韩国确实不赖。
可在中国,品牌力跟底气完全是两码事。你打算花四、五十万,买到的不只是螺丝和面料的堆砌,还有一种社会认同感。捷尼赛思的故事里,没有欧洲老钱的豪华基因,没有宝马的工业情结,也没有奔驰的历史厚重。LOGO确实挺贵气,只是开到小区门口,保安都忍不住问:“哥们,这宾利是哪儿来的?”
这不是黑,这就是现状:
产品力,确实可以打。你钻进驾驶室,真皮包覆,双屏配置,上手就是后驱平台和高规格引擎。产品对标BBA,甚至在同价位,捷尼赛思的“用料”、空间,甚至“出厂标配”都挺良心。这几年,车圈从“不识货”到“优先体验”,媒体和专业人士也没少夸。
可惜了,逻辑上消费并不发生在显微镜下。现实是:
你有的,BBA都有。你多的,BBA不屑于去卷。
愿意买BBA的消费者,绝不是只看内饰和配置。更深层次的是“身份投射”和“信任习惯”。有些细节你绕不开,例如:捷尼赛思三进中国,两败一伤。08年挂名劳恩斯,魂断沙场;14年玩捷恩斯,不省人事;2021回归,终于正名,结果又踉踉跄跄。统共三次,遍历十余年市场,最后全国只剩不到二十家门店,大多藏在北上广深的小众角落。
现实里,“售后服务的信心才是底牌。”买一辆车,不光是试驾顺手,更多是未来几年能不能轻松保养维修。加上过去讴歌溃败、英菲尼迪退场,买家学精了,心理预设就是:“你这车再好,万一哪天一走了之,我跑去换个配件还得坐飞机?”再加上品牌“高端定位”,却屡屡依赖现代的4S体系打补丁,档次感骤降,哪怕销售员拼命嘴硬,也难以打消买家的顾虑。
当然了,品牌认知里也有一层“黑色幽默”。捷尼赛思有一套独创LOGO,偏偏和宾利重合到让人忍俊不禁。表面一副贵族腔调,内里却总让人念叨“山寨感”,品牌溢价直接缩水。“韩国宾利”的绰号,最后变成了现实讽刺。毕竟在消费者眼里,“真正的宾利从来不会关心LOGO会不会撞衫,而是担心全世界有没有和自己一样的底蕴。”
回到产品定位这个问题。说到底,中国豪车市场的竞争早已不像十年前——不是比谁外观更夸张,不是比谁材料堆得更厚实,更不是比设计师吹水能力。你要加入这场混战,除了产品必须合格,还得有“讲故事”的能力。雷克萨斯尚能以“丰田技术”背书,奥迪早有“官车历史”,宝马自带“操控滤镜”,奔驰就算只剩标也是一种通行证。
而捷尼赛思的故事太轻了,轻到消费者根本不信这个“韩系豪华”的承诺。韩国本土一套玩法,移植到中国,立刻水土不服。毕竟在韩国,政府站台、企业捧场,能把品牌推动到神坛;而中国,用户只关心这一套故事能不能持续,售后是不是靠谱,技术会不会一直迭代。没品牌底蕴,没人脉资源,没服务密度,你就像高考考场里的编外人员,能参加,但没人关注你的分数。
这么一通分析下来,有点“职业自黑”的感觉。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市场太挑剔,有的人归因于现代的高端化转型太仓促。其实问题远不止于此。我倒觉得,有些车,死生只是时间问题;有些品牌,死生在于文化认同和用户信心。
最倒霉的还是那些真心喜欢产品、却担心未来的“潜在车主”。他们一边为“韩系工艺”花式叫好,一边数着门店数量,怕哪天变成“孤岛车主”。卖车的努力,成了一种无力的坚持;买车的信心,就像路边的捷尼赛思标志,被人忍不住指指点点:“这到底是哪家的?以后还能修吗?”
说到这里,结局其实开放:捷尼赛思能不能在中国翻身?会不会下一个“撤退案例”?品牌到底该靠技术还是故事打动人心?你认为,买豪车真的只看配置吗?假如有一天你有五十万预算,捷尼赛思算得上你的选择名单吗?
这一切,等你自己去现场走一圈就知道了——有些门面,确实难撑得住真正的豪华与认同感。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