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车展即将拉开帷幕,但展位图上消失的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等8大豪华品牌,却为这场西部汽车盛宴蒙上一层阴影。作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中首个取消独立豪车馆的展会,成都车展的这一变化绝非偶然——它既是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战略收缩的缩影,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鲜明注脚。
一、豪车退场:数据背后的消费力“刹车”信号
根据乘联分会数据,中国超豪华车市场正经历“断崖式”下滑:2023年进口量同比下降18%,2024年跌幅扩大至32%,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两位数下滑。具体到品牌,玛莎拉蒂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暴跌57%,英菲尼迪、捷尼赛斯等二线豪华品牌跌幅均超40%。即便表现相对坚挺的劳斯莱斯,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也同比下降12%,宾利则下滑19%。
这场消费收缩的背后,是超高端群体财富效应的减弱。招商银行《202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元)数量增速从2020年的15%降至2024年的8%,其资产配置中“非必要消费品”支出占比从2021年的12%压缩至2024年的7%。当股市波动、楼市调整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叠加,超豪华车的“身份符号”价值正被理性消费观稀释。
二、战略撤退:外资豪车的“中国式困境”
豪车品牌的缺席,本质是商业逻辑的重新校准。以玛莎拉蒂为例,其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2024年财报明确指出:“将优先保障核心市场利润,暂停在华非战略性投入。”这种转变在成都车展的展位调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曾占据16号馆C位的超豪华品牌,被小米、宁德时代等科技企业取代,折射出外资对华资源投放的“效率优先”原则。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品与市场的错配。超豪华品牌仍依赖传统燃油车技术壁垒,但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已势不可挡。2025年上半年,中国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达41%,而外资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15%。当比亚迪仰望U8、蔚来ET9等国产高端车型以“技术平权”姿态冲击市场,外资豪车赖以生存的“品牌溢价”正在加速消解。
三、格局重构:中国品牌的“高端化突围”
豪车退潮留下的市场空白,正被中国品牌快速填补。成都车展上,小米SU7 Ultra量产版、红旗金葵花系列、腾势Z9 GT等车型占据核心展位,这些产品不仅在性能参数上比肩传统豪车,更通过智能化配置重新定义高端体验。例如,小米SU7 Ultra搭载的V8s电机实现1548马力输出,百公里加速1.98秒;红旗国雅配备的“国密算法”信息安全系统,直击超高端用户隐私痛点。
技术迭代之外,中国品牌更擅长用“生态思维”构建壁垒。宁德时代在车展首发“神行超充电池”全场景应用方案,小红书联合车企打造“生活方式展区”,这些跨界尝试将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化为“科技生活入口”。相比之下,外资豪车仍困于“发动机+变速箱”的传统叙事,在用户体验创新上显得迟滞。
四、未来之战:从“品牌崇拜”到“价值共鸣”
豪车退场并非中国市场的衰落,而是消费逻辑的进化。当Z世代成为购车主力,他们对豪华的定义已从“LOGo崇拜”转向“技术认同”与“情感共鸣”。成都车展上,极氪MIX的“宝宝巴士”概念、长城灵魂摩托的“旅行伙伴”定位,都在证明:高端市场的竞争正从产品力延伸至价值观输出。
外资品牌的调整也在悄然进行。保时捷宣布2030年电动化占比超80%,宾利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这些转型虽显被动,却表明超豪华阵营已意识到“中国方案”的必要性。而中国品牌则需警惕“高端化陷阱”——避免陷入配置堆砌的内卷,而是通过原创技术、文化内涵与可持续理念,构建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结语:车展变局下的产业新周期
成都车展的豪车退场,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输出”的跨越。当外资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当中国品牌开始主导高端话语权,这场变局早已超越车展本身,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权力转移的缩影。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关于“何为豪华”的定义权之争——而答案,或许正藏在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生活的中国品牌展台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