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职校学子在省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中再获优异成绩

700%、这是近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长率。一项原本被认为是未来某天才可能到来的技术,如今已经改变了我们身边每一条马路上的风景。无论是在一线城市的繁华街道,还是四五线小城的安静巷道,新能源汽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取代传统燃油车。这其中,行业需要无数双能够修理、维护、优化这些新能源汽车的“金手”,可是,这样的人才够用吗?答案似乎还不完全乐观。在中国中原大地的河南邓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却有一群年轻的学生正在崛起,将“技能”这个被低估却宝贵的关键词,变成了他们通往成功的钥匙。

邓州市职校学子在省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中再获优异成绩-有驾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风口上“起飞”,是否是年轻人职场突围的最佳模式?有支持者兴奋地表示:“未来是属于技能的。”也有人嗤之以鼻:“学修车,能有什么前途?”

更振聋发聩的案例来了!刚刚,在10月26日举行的2025年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中,两位年轻的参赛选手梁金贵和孙顺心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俩人是谁?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学生,拿着扳手、卷着操作手册走上了领奖台。两天高强度的角逐,他们硬是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和从容不迫的实战能力,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可是,大家不免想问——一纸职业学校的获奖证书能走多远?这些花样的成绩背后,是一场针对未来还是现实的“明智投资”?

邓州市职校学子在省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中再获优异成绩-有驾

放到更深的背景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而是一场围绕未来汽车行业的关键之战。两位小将所在的专业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名字听起来有些笼统,但其中蕴藏的,是隐藏于百年汽车工业背后正急剧变革的前沿脉搏。新能源汽车日新月异,故障检测和电驱动总成装调的难度也直线上涨,不再是传统“油箱里少了油,换个机油滤芯”的小修小补,而是涉及智能算法、电池系统调试甚至阿尔法技术诊断的全方位综合考验。而就在这次比赛中,梁金贵和孙顺心的神勇表现,已经足够让人看到了下一代技术工人的希望。

不止我们在欢呼雀跃,邻座的竞争对手——世界各国同样早早抓住了这波新能源浪潮。日本密切推进氢燃料车型的产业化应用,美国全力提速的自动驾驶项目减少了对人类劳动力的依赖。反观中国要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拔得头筹,就不仅需要顶尖的研发团队,更需要一大批产业链的实际操作手。技能人才的缺口不小,市场的要求却一天高于一天,你敢不上车吗?

邓州市职校学子在省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中再获优异成绩-有驾

不过看似激昂的表象背后,以及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其实也隐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职教生就业”的老话题在这个领域仍未得到完全化解。尽管学校口号中提到紧扣《中国制造2025》的大战略,旨在与行业标准接轨,但不少家长仍然觉得:职业学校不过是“学业差生”的最后退路。无论如何润饰和升级,许多人对“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甚至未来成就的信任感,都远低于“靠分数定高低”的传统学术化道路。

即使获奖的背后离不开学校教育与师资队伍的努力,但存在问题的是,很多参赛项目与市场实践存在脱节。一些同学比赛中学的技能,毕业后一到企业发现,设备都变新了,自己所掌握的反而成了昨日黄花。更别提那些没有参赛经历的普通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有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否直面行业激烈竞争、到底能在岗位上走多远,这些问题变成了现实而棘手的挑战。

邓州市职校学子在省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中再获优异成绩-有驾

站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也不容乐观。邓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等一众顶着“培养地方技能实用人才”光环的老牌学校,怎么让学生真正在即将来临的新能源时代站稳脚跟,是亟待解决的一道考题。

就在大家渐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未来打了个问号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项亮眼的人才需求数据显示: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车相关产业链上至少缺口500万从业人员。这不是随口编的数字,而是实打实的市场需求告诉你的真实剧本。现在的职教生不仅在校追紧课程,还能以赛促学、直接提升实操能力。这对应届毕业生,有些意味深长的新希望!

让我们再回看梁金贵和孙顺心的表现。虽然他们仅仅得到了“省级”三等奖,但他们先前初次征战南阳区域大赛时早已崭露头角:那一次虽是鬓角冒汗,却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精准找到并排除了车辆的关键性故障。他们不仅在台上自信,从容应赛,彼此的分工和配合更是天衣无缝,让场边“观战”的企业教练大为赞叹。

还有更实际的是,他们背后的学校——邓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正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定期将时兴技术和需求注入专业课。通俗点讲,职业学校不光是做技能的“原地教练场”,而是直接打造校园“实景工厂”。这背后的意图也很简单: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未来汽车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个“技工”手里——他们训练的不是身手,而是手艺。

风光的背后,另一层现实让很多人情绪复杂。是职业教育终结了偏见,还是新能源危机造就了“不得不选”的路径?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这条路是否真的通向未来?

我们不妨来聊聊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现状——总有人觉得职业学校出来就是“下场给汽车打工洗车的孩子”,然而更细看就会发现:能拿到类似“国赛或省赛”优秀成绩的选手,机会其实并不匮乏。问题是,这样的顶尖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依靠基本技能直接步入岗位,与名校毕业后仍能特定行业随心所欲选择与切换形成鲜明对比。未来的竞争,技术只是短暂的准入门槛,如何以技术为渠道延伸人生跑道?这才是最大挑战。

再反过来新能源领域本身如今发展在国内,甚至国际层面掺入了空前稠密的政策资本纠葛。一边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旧产业替代,另一条边线就是是否能够匹配区域资源节奏。而“地方性”职业教育和本土需求之间,存在某种微妙裂缝。大赛曝光度可能堪当未来的摇篮,如何让“初出茅庐的工匠精神”不被现实磨灭,成为大众关心之处。

有人说,职业教育是“最后的选择”;也有人说技能型人才是未来社会中流砥柱。说得好!但究竟谁为这伟大的未来埋单?比赛锦旗挂在了墙上,可走出校园的学生,能否不蹈传统行业的旧路?当地方教育对接上了国家战略发展,是否已经考虑到如何让这些年轻工匠在新时代真正有得可为?在中国新能源风口正劲、国际竞争日益惨烈的大环境下,我们培养出来的每一个技能人才,能否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未来的战场?这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一张职业院校大赛的奖状,能否撑起这些年轻人的未来战场?技能型人才究竟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答案,还是“用完即弃”的标签?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