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重磅活动——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以“新央企”身份震撼发布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并宣布将在2028年量产下线人形汽车机器人。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行业和科技领域激起千层浪,标志着长安汽车在“新汽车”竞争的下半场中率先出招,引领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布局:从智能汽车到人形机器人
长安汽车此次发布“天枢智能”品牌,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战略转型。该品牌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个核心领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其基于长安汽车世界一流的安全基建及行业领先的智能化技术,搭建起“眼明 - 脑灵 - 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树立了智能出行新安全标杆。
“眼明”方面,长安汽车广泛应用激光雷达精确识别、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摄像头多路同看,并全面融合自主开发的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让车辆实现无盲区死角,真正做到眼观六路。例如,在复杂路况下,激光雷达能够精准探测到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形状和速度,毫米波雷达则能在雨雾天气中保持稳定的探测性能,摄像头则提供全方位的视觉信息,三者相互配合,为车辆的安全行驶提供坚实保障。
“脑灵”层面,长安汽车让车辆每天通过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自主学习。它不仅能识别各种施工路牌,还能像老司机般理解并学习“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使避险策略越用越老练,车辆越来越聪明。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算法,车辆能够根据不同的路况和驾驶场景,自动调整驾驶策略,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腿快”则依托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技术,使驱动、制动响应时间低至10ms,比人类眨眼快30倍。这一技术让湿滑路面失控风险降低76%,爆胎瞬间能主动稳控方向,0.1秒内修正轨迹,远超职业车手反应。在实际驾驶中,当车辆遇到湿滑路面或突发爆胎情况时,分布式电驱系统能够迅速调整四个车轮的动力输出,保持车辆的稳定性,避免发生侧滑或翻车等事故。
而人形汽车机器人的量产下线,是长安汽车战略布局的重要延伸。长安汽车将联合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工业机器人、门店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突破机器人“大脑”“能源”“驱动”等核心技术。2028年量产下线的人形汽车机器人,不仅是汽车技术的集大成者,更是长安汽车向未来出行领域进军的重要标志。2030年后,长安汽车还将逐步向家庭服务机器人拓展,进一步扩大其机器人业务的应用范围。
技术支撑:多年积累铸就量产基石
长安汽车能够实现人形汽车机器人2028年量产下线的目标,离不开其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在驾驶辅助领域,长安汽车依托北斗天枢1.0,已量产四代自研平台,开发出智能巡航、遥控泊车、高速领航、手机挪车辅助、车外记忆泊车辅助、城区领航等核心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也为长安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2025年2月,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未来5年累计投入2500亿元,构建以天枢大模型为核心的具身智能架构,实现“智慧大脑”进化。这一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长安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为人形汽车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目前,长安汽车已经掌握经典驾驶辅助的核心算法能力,正在跨越式构建新一代驾驶辅助算法。在端到端驾驶辅助算法中,传统规则仍扮演着安全兜底的角色,尤其是在当前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无法覆盖所有复杂场景的情况下,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系统性能,防范AI安全风险。例如,在面对一些极端路况或突发情况时,传统规则算法能够及时介入,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
此外,长安汽车在机器人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公司已围绕制造、出行等场景开展机器人业务和技术研究的布局,整合行业资源,建立设计 - 算法 - 模型 - 数采 - 验收研发体系。目前,长安汽车已对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公开寻源,并在加快“招兵买马”,多个“机器人工程师”岗位已启动招聘,涉及仿真和测试、整机和部件设计、大小脑控制,以及AI/应用数学前瞻技术等领域。这些举措为长安汽车人形汽车机器人的量产下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市场影响:引领行业变革与竞争升级
长安汽车人形汽车机器人的量产下线,将对汽车行业和科技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行业层面来看,它将引领汽车行业向智能化、机器人化方向变革。传统汽车主要侧重于交通工具的功能,而人形汽车机器人则将汽车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具备更强的智能交互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它不仅能够完成驾驶任务,还能与乘客进行更加自然和深入的交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在长途旅行中,人形汽车机器人可以根据乘客的喜好和需求,播放音乐、推荐餐厅、规划行程等,为乘客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
这一变革也将促使其他汽车企业加大在智能化和机器人化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性能和价格,而是更加注重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长安汽车的人形汽车机器人量产下线,将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将带动整个行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从市场层面来看,长安汽车人形汽车机器人的量产下线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于智能化、个性化的出行工具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形汽车机器人的出现,将满足消费者对于未来出行的想象和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同时,人形汽车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除了个人出行领域,还将在物流、配送、安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将为长安汽车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未来展望:拓展应用场景,构建产业生态
展望未来,长安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除了2028年量产下线人形汽车机器人和2030年后逐步向家庭服务机器人拓展外,长安汽车还将积极探索无人清扫车、无人农机、外骨骼等新兴领域。这些领域的探索将进一步丰富长安汽车的机器人产品线,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飞行汽车领域,长安汽车也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力争2026年实现首款载人飞行汽车产品发布,2028年实现量产交付,全面开展低空文旅、道路救援、高层消防、能源作业等行业应用的市场拓展与商业化落地,并在全国建立10个运营中心,2035年构建低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千亿产业集群。飞行汽车的发展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选择,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提高出行效率。
此外,长安汽车还将联合合作伙伴进入无人物流市场,2027年实现无人物流车全栈自研、商业闭环。无人物流车的应用将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物流成本,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长安汽车人形汽车机器人2028年量产下线是其在“新汽车”竞争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长安汽车在智能化和机器人化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汽车行业和科技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未来,长安汽车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构建产业生态,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引领行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