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用10.98万的车赌2025年转正,肇庆工厂12000吨机器90秒压底盘,三班倒背后我看出点门道

何小鹏用10.98万的车赌2025年转正,肇庆工厂12000吨机器90秒压底盘,三班倒背后我看出点门道

服务区插上枪去洗手间,刷完三条抖音回来,表显续航多了310公里——我第一反应是仪表盘坏了。后来才知道,G6那套800V配3C电芯,10%充到80%只要19分钟,碳化硅模块把损耗降了3个点,白捡20公里续航。群里老王算了笔账:“这20公里是送的,一年省出来够跑趟周边游。”

为了验证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国庆前专门跑了趟肇庆。厂区门口就堵上了,门卫递烟时嘟囔:“你算来得早的,上周有人蹲了两天都没进去,订单催得工人改三班倒了。”

车间里那台12000吨的压铸巨兽,680度的铝水倒进去,18秒就吐出一整块后底板,每90秒一个循环。以前底盘得焊840个点、装171个零件,现在一次压成型,焊缝省出小半个足球场长度。工程师叼着烟说:“撞坏了直接换整块,修理厂省心,车主可能得多掏钱。”这话听着矛盾,可仔细琢磨确实是这么回事——一体化压铸刚性强,可维修成本也摆在那儿。

扶摇架构那套东西,扭转刚度42000牛米每度,测试场有个视频,正面25%偏置碰撞后A柱没变形,车门还能正常开关。传统焊点车身碰完这一下,大概率得切割救人。减重17公斤听着不多,可840个焊点没了,车身应力集中的地方也少了,开久了异响会不会少点,得看三五年后的车主反馈。

最让同行坐不住的,其实是那辆MONA M03。10.98万起步,72小时大定破5万,圈内人私下传“直接把竞品从ICU推到KTV”——这话真假我不敢打包票,但数字摆在那儿。15.6英寸4K屏、8155芯片、车机语音响应300毫秒,高阶智驾砍到15万以内,全靠一个决策:去掉激光雷达。

何小鹏用10.98万的车赌2025年转正,肇庆工厂12000吨机器90秒压底盘,三班倒背后我看出点门道-有驾

这招在业内争议挺大。有人觉得降本,有人觉得技术自信。我在G6上试了把双激光雷达版的城市NOA,晚高峰跑了5公里没接管,遇到外卖逆行会自动减速让行,识别加塞据说成功率98.6%——当然这是官方数字,实际路况总有刁钻场景。算法工程师抱怨每天加班喂AI上千条加塞视频,听着像段子,可智驾这东西,大抵就是数据堆出来的。

有个细节值得说。G6为了把风阻降到0.248Cd,后视镜造型改了0.8毫米,多花300万模具费,就为了降0.002Cd。设计师吐槽“像给空气做SPA”,可换算下来高速续航白捡21公里。这种死磕几毫米的劲儿,以前只有豪华品牌才干,现在国产电车也开始卷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底盘调校找的德国跑车团队——具体哪家工程师没明说,但那副欲言又止的表情,懂的都懂。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减振器阀系重开模,过减速带屁股几乎没感觉,80公里麋鹿测试侧倾角2.3度。工程师放话:“要舒适给舒适,要操控给操控。”试驾完确实有点意思,高速变道稳,过烂路不颠,这平衡感在20万以内的电车里算拿得出手。

前三季度交付31.3万辆,同比涨217.8%,离35万年目标还差3.7万辆。按9月节奏,国庆后大概真能提前庆祝。肇庆产线三班倒那架势,像极了年底冲KPI的互联网公司。何小鹏内部放话“2025年毛利率必须转正”,MONA M03就是那根关键的稻草。

10万出头的电车给到800V、智驾、压铸车身,这事儿放三年前想都不敢想。耐不耐用、保值率咋样、智驾翻不翻车,得交给时间检验。不过眼下这价格战,受益的总归是咱们掏钱的人。肇庆那条产线加班加点的样子,跟我们当年赶项目deadline时差不多——只不过人家赶的是交付量,咱们赶的是年终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