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源杀出重围!重庆汽车三足鼎立背后的隐秘较量

你或许听说过重庆是“中国汽车第一城”,但可能不知道,这座山城正在悄悄打一场关乎未来十年的产业翻身仗。

2025年10月22日,涪陵区政府以战略投资者身份重仓押注鑫源汽车,宣布打造重庆汽车产业的“第三极”。 这意味着,重庆的汽车产业格局正式从长安、塞力斯的“双雄并立”,迈向了长安、赛力斯、鑫源的“三足鼎立”。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合作被业内视为对“赛力斯模式”的一次升级复制——政府不再只是管理者,而是变成与企业风险共担的“合伙人”。

鑫源杀出重围!重庆汽车三足鼎立背后的隐秘较量-有驾

01 赛力斯奇迹:一场政企合伙人的豪赌

赛力斯的崛起,是重庆汽车产业近年最引人注目的故事。 2020年至2023年,赛力斯曾连续四年亏损近百亿,一度被市场质疑。 但转折点出现在与华为的深度绑定——问界系列车型凭借华为的智能技术赋能,在2024年实现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1.8倍,一举扭亏为盈。

鑫源杀出重围!重庆汽车三足鼎立背后的隐秘较量-有驾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重庆独创的“强政府+强企业”模式。 政府不再是简单的政策支持者,而是以“守护者”身份介入,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倾斜,甚至协助突破技术瓶颈。 这种模式下,赛力斯在两江新区建成了全球标杆级的智慧工厂,焊装车间自动化率高达100%,机械臂与无人运输车替代了传统工人。 2024年,赛力斯问界M9甚至登上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用780辆车的智能灯光秀展示了“重庆智造”的硬实力。

02 鑫源破局:避开红海,杀入千亿蓝海

鑫源杀出重围!重庆汽车三足鼎立背后的隐秘较量-有驾

然而,重庆的野心不止于复制第二个赛力斯。 与问界主攻高端乘用车不同,鑫源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赛道:新能源多功能车。

这个市场看似低调,却潜力惊人。 行业预测显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多功能车销量占比将突破15%,其中轻型车市场增长最快,规模可达千亿级。 更重要的是,与竞争白热化的乘用车市场相比,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仍是一片蓝海——城市物流的绿色转型、电商快递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大量替代需求。

鑫源的底气来自产品落地速度。 其全新新能源多功能车“鑫源116”已亮相工信部产品公告,直指“轻量化材料”与“智能化产线”两大技术方向。 而政府的全盘谋局更深远:通过扶持涪陵区唯一的整车企业,带动本地电池、电驱动桥、金属材料等产业链集群,形成“以整带零”的良性循环。 甚至提出“推动涪陵人开鑫源车”,强化本地化示范应用。

03 集群战争:重庆的底牌不只是车企

重庆的雄心,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地基上。 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54万辆,新能源汽车95.3万辆,同比增长90.5%,全国每9辆车中就有一辆产自川渝。 但数字背后,真正的竞争力来自集群效应。

重庆已聚集19家整车企业、1200余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覆盖三大系统、56类部件。 从长安的自主品牌到赛力斯的华为赋能,再到鑫源的差异化突围,重庆试图构建一个“乔木参天、灌木茁壮”的产业生态。 甚至小到一颗传感器——成都秦川物联网为配套长安、赛力斯,直接将生产基地落在重庆北碚,年产能规划1500万套。

这种集群优势甚至吸引了巨头“西迁”。 2025年,吉利将极氪智驾团队3000人整编南迁重庆,华为车BU前总裁王军亲自坐镇。 背后逻辑简单直接:重庆已形成“整车—电池—智能—零部件”四位一体的生态。 宁德时代的电池基地、华为的研发团队、长安的供应链网络,让新入局者能“即插即用”。

04 暗战与挑战:三足鼎立未必高枕无忧

但三足鼎立的格局并非没有隐忧。 鑫源面临的首个考验是市场突围——新能源商用车赛道虽广阔,已有福田、东风等老牌玩家盘踞。 其产品力、成本控制能力尚未经过市场淬炼。

更关键的是技术攻坚。 轻量化材料与智能化产线是鑫源的战略焦点,但这类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2024年重庆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1%,虽高于全国水平,但对比国际巨头仍存差距。 此外,重庆的产业集群仍偏重硬件制造,在AI大模型、车规级芯片等软技术上,尚未形成类似华为的颠覆性赋能能力。

即便是成功的“赛力斯模式”,也隐藏着依赖风险。 赛力斯与华为的深度绑定,虽带来品牌跃升,但核心智能技术仍受制于人。 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成为长安、鑫源同样要面对的课题。

05 走向世界的山城引擎

重庆的野心早已不限于国内市场。 2024年,重庆汽车出口47.7万辆,同比增长29.6%。 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出海主力——长安深蓝在澳大利亚成为网红车型,赛力斯闯入德国、法国市场并将出口单价提升近10倍。

物流优势是重庆的隐形王牌。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重庆打通了中欧班列、长江水道、陆海新通道的立体网络,使汽车出口时效提升一倍。 从果园港出发的新能源车,可顺江而下至上海转海运,或直接经铁路西进欧洲。 这种“向西出海、向南借港”的布局,让重庆成为内陆罕见的全球化造车枢纽。

而更深层的战略藏在成渝协同中。 川渝两地正共建“氢走廊”,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突破;长安汽车30%的供应商来自四川,一辆深蓝SL03的电池来自宜宾、悬架来自雅安,真正实现了“川渝造”一体化。 2024年,川渝汽车产量合计343万辆,成为全国第三大产业集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