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过越南街头午夜的喧闹?陈叔08年去河内做边贸,半夜两点街上摩托还在飙,力帆标志连夜市灯一块闪,巷口小饭馆还没关门,一辆宗申载着三大两小,还挂了几袋大米。越南摩托啊,有段子讲,外卖小哥一天换俩车型,送餐速度能把瓜贩吓到直喊“慢点慢点,兄弟,命要紧!”
十几年前,谁信中国摩托会在越南把本田踩到脚下?没地铁,公交稀,汽车一律奢侈税,摩托跟自行车一样,是贴地气的出路。听表哥讲河内那阵,一户能有两辆力帆算是家里的排面,这种骄傲,就跟咱家买了电视一样。
顺着广西的边贸小道,摩托堆成了墙,东兴口岸那会儿单日出货能顶得上一座小厂一年产量,厂里师傅讲:“越南收货人急得直催,说再快一点,我这得请工人加班!”中国的店主也跟着起劲,摩托装车的吆喝,是那年头最管用的催眠曲。
说实话,刚开始谁不是冲着便宜去?这车你买本田得两万,买中国牌不到万把块,老板娘说“买来顶用,骑上能省三顿饭钱”。而且,那几年越南人工成本又低,厂子连工人的工作服都省了,成本直接往下砸。听城郊的销售讲,有段子说哪个车哪天降价了,第二天门前排队都能够到下班。这种疯狂,外行人可能真体会不到。
但便宜终是有代价。邻居胡大伯买了辆济南轻骑,头一年刹车还灵,第二年轮毂莫名磨坏,后头电瓶三个月只换不修。售后电话打过去听不到人声,那边常被称“找人比找鬼都难”。胡大伯后来骂娘:”这玩意刚买能骑,过一年就糟心了!”
2003以后,各路摩托品牌跟赶集一样涌进越南,不瞒你说,群里有哥们自测,数着能报七十多个品牌,没明面上的还有贴牌。汽修李师傅调侃,“越南那儿的中国摩托,明天牌子倒闭,后天车还在街上跑。”品牌扎堆,结果就是价格血拼,力帆降个两百,宗申立马跟扣五百,济南的直接脑洞开,“买车一箱油,油比车还值钱!”
哪还有谁在乎利润?全是在挖坑,谁最后跳进去算谁赢。小厂门口排队不比售价,看哪家能“赔死对家活”。有时候,车主微信群里讨论一个车型,河内卖六千,胡志明八千,还互相发票比价,把群都吵崩了。有经销商跳槽被挖走,甚至还有代理费当天加倍的怪事。业内都说:“卷不死日本,要先卷死自己。”
丑事也不少。当年有本地论坛到处冒出“某某车刹车失灵”“某某牌偷工减料”的帖子,号称水军搅局,真假难说。有人专门注册仿冒商标,不分真假,蹭销量。这套路新疆摩托城那边也玩过一回,结果就是谁也没捞到好处。
风口换得快。2010过后,中国摩托品牌份额没剩下几根毛,日本本田和雅马哈重新扎稳脚跟,越南的老大哥们咂嘴:“你中国企业速度快也疯,牌子不顶用。”老刘2012从越南带回一辆中国牌摩托,三个月不到回国,左手把手壳给磕掉了,售后电话再三推辞,最后只好自己拿胶带缠。
问技师杨叔,他只摇头,说什么“便宜的东西,咱这里拼一把,外国地儿还是看长远。”其实,除了老品牌失色,有些小众细节也被忽略:像那会力帆出过一个双头车灯加防摔杠,北部山区路烂,夜里多牛车,很多骑手说这配置救过命,可惜后头厂家砍了。
到了后来,大家都以为中国摩托在越南完了。但谁料漂出个雅迪,玩起电动路线。新招数更厉害,不光玩价格,直接在当地建生产线,把维修点塞进乡村,门店比米店还多。销售老邓提过一句:“以前买电动车是学生便宜,现在中产都盯上了。”
有个旧识曾在雅迪河内门店打工,他说门店装修仿苹果风,外头标价写得明明白白,广告上请的是香港明星,骑出去都觉得有气派。小众的车型里混着一个“E7”号,据说座垫通风还能自动加热,适合南部雨季,店里姑娘们抢着试坐。电池组选用高标号,据技师群里自测,号称半年不开亏电,还真不常见。
最怪的是,雅迪的越南工厂同时在做出口任务。老谢当初本以为厂子做本地赚钱,谁知道有班车挂德国国旗,直接往国外走。有人传雅迪特意试水贴牌到拉美市场,但老板还没说准。行业里悄悄讲“这不是摩托厂,是物流链一环。”
看今年的数据,河内那边雅迪卖得贼快,车友称年增长三成多;本田本地销售掉了小两成,雅马哈也跟着冷,谁都没料到。电动车圈里流传一句话:“卷价格是不要命,卷服务才要命。”
还有一段事,老谢买了雅迪,骑到胡志明办事,半路遇见师傅在路边修车。修车师傅念叨,“这电瓶不容易坏,骑五百公里我都没换过。”这种口头禅在汽油车时代稀罕得很。
车辆配置方面,据河口汽修老陈讲,雅迪新出的电车标配防侧滑系统,虽然多数骑手不在意,但一到湿滑季节跟救命绳一样。电动车群里前阵子还有人讨论“卡钳加大”带来的舒适性,说比旧日力帆的小刹车强几倍。这种小细节,在日系老摩托里还不常见。
再说老车与新车对比吧,邻居家里老头子留着一辆宗申,和新雅迪一块过弯,旧车发抖,新车稳如牛。油耗那是差了一截,新一代雅迪据说五毛一百公里,算下来比地铁票都便宜。
至于最后,摩托圈子里流行的养护八卦是:“电动车偷懒点,主要保养是防水和电池,别像油车孜孜不倦上油。”但师傅也提醒,电动车虽省,骑坏也麻烦,越南下雨多,线路进水谁修得明?
河内那巷口那家老摩托店,现在改卖电动车了,舅舅说那个宗申标志还挂在棚子里,落了一身灰。听说有个老店主去广东转过,带了点汽配回来,说“现在做油摩托配件,没人收,多养俩电瓶还时髦。”二手市场里偶有日本牌宝贝流转,但电动车的买客,大多是要新不要旧。
行业里的师傅总结不爱用书面话,常念叨:“能做长线的才是好生意,拼急红眼的都干不过天。”越南摩托车市场翻天了,谁下一步会赢?街头转一圈,也还摸不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