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开车和不开车的人,有何不同?上了高速后,差距一目了然
嘿,伙计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摸了快20年方向盘的80后老司机。今天咱们不聊车,聊聊“人”——那些天天和方向盘较劲的“老油条”,和那些一年也摸不了几回车钥匙的“稀客”,到底有啥不一样?你别说,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就像我常说的,驾照本子薄,但里面的学问厚着呢。你有没有发现,一上了高速,那差距,就跟高清摄像头似的,拍得清清楚楚?不是我吹,我这60多万公里的里程,可不是白跑的,见过的“江湖”多了去了。新手司机刚上高速,那眼神,跟刚进城的刘姥姥似的,东张西望,手心冒汗;而老司机呢,气定神闲,喝口茶,哼个小曲,该超车超车,该变道变道。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会开”和“不会开”那么简单,它关乎技能、心态、习惯,甚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车感”。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大伙儿唠唠这“老司机”和“新手”的门道。
先说说最基础的,也是最直观的——驾驶技能。这就像打游戏,你天天练和偶尔上线的,段位能一样吗?经常开车的人,手脚配合那叫一个默契,油门、刹车、方向盘,就跟长在身上似的。上高速,遇到前车慢悠悠,想超车?老司机眼睛一扫后视镜,心里默算距离,打灯、提速、一把切过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那些不常开车的朋友呢?可能光是打转向灯这个动作,都得在脑子里过好几遍流程,生怕忘了。更别说超车了,犹豫不决,磨磨唧唧,最后要么错过时机,要么在车流里慌了神,搞出个“S”形走位,看得后车直冒冷汗。我见过最逗的,有位大哥,想变道,打了转向灯,结果自己又不敢,又赶紧关了,过两秒又打,反反复复好几次,活生生把后车司机给整不会了。你说这技能上的差距,是不是一上高速就暴露无遗?
再往深了说,心理素质的差距,那更是天壤之别。开车,说到底开的是心态。老司机上了高速,那叫一个“稳”字当头。堵车了?不急,听个广播,哼个小曲,反正急也没用。遇到“鬼探头”或者前车急刹?反应迅速,但绝不慌乱,一脚刹车稳稳当当停住,最多骂一句“哎哟,吓我一跳”。可那些不常开车的人呢?一上高速,那紧张劲儿,隔着车窗都能感受到。手心出汗,脚心冒汗,心跳加速,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生怕错过一个标志。这种状态下开车,反应速度反而会变慢,判断也容易出错。网上不是有句调侃吗?“新手上高速,车速没快,心跳先飙到120”。这不是笑话,是真事儿。心态一崩,技术再好也白搭,安全风险自然就上去了。
然后,咱们聊聊安全意识。这可是老司机的“护身符”。经常开车的人,对规则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限速120,我绝不超,为啥?不是怕罚款,是知道超速的代价有多大。刹车距离不是线性增长,是指数级增长啊!80码刹车要29米,120码就得65米以上,这中间差了多少?差的就是一条人命的距离!所以,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是老司机的本能。我有个习惯,高速上,我车和前车之间,至少要能塞下一辆车,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应对突发状况。反观一些不常开车的朋友,可能觉得“离近点没啥,我反应快”,可真遇到情况,那“反应快”三个字,往往就成了“来不及”。还有那些“防御性驾驶”的理念,比如转弯打灯、绿灯减速通过路口、右转看盲区,这些在老司机看来是基本操作,但在新手眼里,可能觉得“多此一举”。可正是这些“一举”,往往能避免一场事故。
对车辆的了解,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老司机对自己的车,那叫一个“知根知底”。机油啥时候该换了,胎压多少最合适,车况如何,心里都有本账。开车时,耳朵听着发动机的声音,手上感受着方向盘的反馈,一旦有啥不对劲,立马就能察觉。这就像老中医把脉,凭的是经验和感觉。而那些不常开车的人,可能连机油尺在哪都不知道,更别说听声辨故障了。车坏了,只能干瞪眼,等着救援,既耽误事,又多花钱。
最后,说说驾驶习惯。好的习惯是安全的基石。老司机开车,讲究“预判”。看到前面红灯,不是一脚油门冲到跟前再急刹,而是提前松油门,带挡滑行,既省油又平稳。这叫“预见性驾驶”。而新手呢?往往“点踩油门”,走走停停,油耗蹭蹭往上涨,乘客也晕头转向。网上有数据说,平稳驾驶比点踩油门,百公里能省30%的油,这可不是小数目!还有,老司机心态平和,很少“路怒”。遇到加塞的,一笑而过;碰到龟速车,耐心等待。毕竟,“开得快不如开得稳,开得稳不如开得久”。跟人斗气,伤了车,伤了人,不值得。
所以你看,经常开车和不开车的人,上了高速,差距真的是一目了然。这差距,是时间堆出来的,是里程跑出来的,更是对规则、对生命敬畏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平衡驾驶的便利与安全的责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