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走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问题也摆在了无数车主面前:这电动车的电池,到底该怎么伺候?
很多人提了新车,那份新鲜劲儿和爱护之情溢于言表,对续航里程的数字变得格外敏感。
眼看着电量从满格掉下来,心里就发慌,总觉得不把它喂饱就对不起这几十万的投资。
于是乎,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充电枪插上,看着电量重新回到百分之百才觉得踏实。
然而,也有另一部分车主,听了一些“经验之谈”,认为频繁充电会损害电池,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非要等到电量见底,系统发出严重警告了,才急匆匆地四处寻找充电桩,上演一出“续航拯救记”。
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做法,究竟哪一个才是对的?
或者说,它们可能都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加速消耗着车辆最核心、最昂贵的部件——动力电池的寿命。
其实,想要让您的爱车电池更长寿,并不需要过度的焦虑,也绝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关键在于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养成科学的充电习惯。
首先,我们需要破除一个普遍存在的执念,那就是“天天充满才安心”。
许多车主习惯性地让车辆每晚都连接充电桩,认为这样可以让第二天出行时拥有最饱满的状态。
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三元锂电池来说,长期保持满电状态,反而是加速其老化的一剂“毒药”。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一个概念叫做“电池循环寿命”。
通俗地讲,电池从完全充满到完全用尽,再重新充满,算作一次完整的循环。
电池的寿命就是由这样完整的循环次数来衡量的。
您每天可能只用了百分之二三十的电就重新充满,这虽然不是一次完整循环,但也会被电池管理系统(BMS)累积计算。
更重要的是,当电池电量,特别是三元锂电池的电量,长期处于90%以上的高位时,其内部的化学物质会变得异常活跃,正极材料的氧化分解速度会加快,负极表面也会生成更多的钝化膜(SEI膜)。
这就像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亢奋的状态,身体机能的消耗自然会比放松状态下快得多。
长此以往,电池的可用容量就会悄无声息地衰减。
因此,对于使用三元锂电池的车辆,一个更科学的做法是,在日常通勤场景下,没必要每天都追求满电,让电量保持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区间即可。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您驾驶的是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比如国内市场占有率极高的比亚迪大部分车型,或者一些新款的特斯拉标准续航版,那么充电策略就需要有所调整。
磷酸铁锂电池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对高电量状态并不像三元锂电池那么“过敏”。
反而,由于其电压平台非常平坦,在电量处于中间区域(如20%到80%)时,电压变化极小,这会让电池管理系统难以精确估算剩余电量,可能导致续航显示不准,出现所谓的“虚电”现象。
因此,对于磷酸铁锂电池,厂家通常会建议车主养成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慢充至满电的习惯。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电池管理系统一个校准的机会,让它重新识别电池的满电状态和零电状态,从而在后续使用中提供更准确的续航预测。
所以说,了解自己车辆的电池类型,是科学充电的第一步,不能一概而论。
说完了不能“撑着”,我们再来谈谈不能“饿着”。
有些车主听说了频繁充电的弊端,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奉行“电量不用尽,绝不插枪”的原则。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充电次数,从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这种想法从理论上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实际上对电池的伤害可能比过充还要严重。
当电池电量下降到20%以下时,电池就进入了所谓的“深度放电”状态。
此时,电池内部的电压非常低,为了维持车辆正常的动力输出,电池必须以更大的电流进行放电。
这好比让一个饥肠辘辘、体力不支的人去扛重物,对其身体是极大的透支。
长期反复地进行深度放电,会对电池正负极的活性材料造成不可逆的结构性损伤,导致容量永久性下降。
在极端情况下,过度放电甚至可能导致电池电压过低,无法被充电桩识别和唤醒,最终彻底“饿死”报废。
因此,一个明智的选择是,当车辆续航掉到30%左右时,就应该开始考虑充电了。
这既避免了电池进入深度放电的危险区,也为自己寻找充电桩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里程,避免了不必要的续航焦虑。
除了充电的时机,充电的方式也至关重要。
如今,充电桩分为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两种。
我们可以把它们形象地比喻成吃饭:慢充就像是细嚼慢咽的家常便饭,虽然耗时较长,但电流平稳温和,对电池的冲击小,有利于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充分反应,是一种“滋养”;而快充则像是应急的快餐,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补充能量,解决燃眉之急,但如果天天吃,对身体的负担可想而知。
快充的原理是用极大的电流强行将电能“灌”入电池,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高温是电池老化的头号天敌。
同时,大电流充电还容易在电池负极表面引发一种名为“锂析出”的现象,即锂离子来不及嵌入负极材料,而在其表面堆积形成针状结晶。
这些结晶不仅会永久性地占用锂离子,导致容量下降,更有甚者,还可能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引发内部短路,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最合理的策略是“慢充为主,快充为辅”。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比如夜间在家或白天在单位,应优先选择慢充。
只有在长途旅行或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快充来快速补能。
最后,电池也是一个需要被“温柔以待”的部件,它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都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车辆在烈日下暴晒了数小时,电池包的温度已经很高,此时若立即进行大功率快充,高温叠加充电产生的热量,会急剧加速电池内部材料的老化。
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车开到阴凉通风处,让电池自然降温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充电。
而在寒冷的冬季,电池的活性会降低,电解液变得粘稠,充电效率大打折扣。
如果在低温环境下强行快充,同样容易造成锂析出,损伤电池。
因此,冬天充电最好选择在室内停车场等相对温暖的环境,或者在车辆刚结束行驶、电池尚有余温时立即充电,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科学的充电方法可以概括为:根据电池类型,合理规划充电区间,日常将电量保持在健康的中间范围,坚持以温和的慢充为主,应急时才使用快充,并时刻关注环境温度,避免在极端温度下进行充电操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