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鹏和麦格纳在奥地利合伙投产G6和G9,别光盯着这新闻头条,背后可是一锅搅得热腾腾的全球大戏。
想象一下,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造车新秀,不甘心只当国内小打小闹的玩家,突然扛着“我们也能跟奔驰宝马叫板”的牌子,在欧洲制造业心脏地带开了厂——这操作,是自信满满还是一场豪赌?
答案可能夹杂着点儿火药味。
先不提啥理所当然,我们来翻个旧账。
国产新能源车出海,那可是一路磕磕碰碰。
欧美那边消费者对咱们电动车印象嘛,大概就像初次见面吃了一口没放盐的泡菜——既陌生又有点怀疑。
这么多年,小鹏自己跑工厂、拉供应链,到底是练内功还是在绕圈?
现在把麦格纳这个老司机请进来,就好比球队临时招了个经验丰富的大将军,他不仅懂战术,还知道怎么跟裁判聊天,让比赛更顺畅。
选奥地利做生产基地,这招够狠。
这里不是随便哪个村镇,而是中欧贸易路上的“黄金十字路口”,同时也是机械制造老江湖聚集之地。
在本土造车,一方面省下那些让人抓狂的进口税;另一方面,也算是在给品牌贴上一个“不只是中国货”的标签。
不用再被说成廉价贴牌货,而是真正能站稳脚跟拿欧洲人的钱袋子里的票子。
但别急着乐观到飞起来,“G6”和“G9”真能讨欧洲用户欢心吗?
这问题复杂得很。
德国大众、奔驰宝马早就布好了天罗地网,新晋玩家要撬动市场,不靠硬核技术还真不行,更何况文化认同感和品牌故事才是杀手锏。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足球赛场上,即使你球踢得漂亮,没有灵活战术配合,也难以长久赢球。
同理,小鹏必须找到自己的节奏,否则就是空喊口号。
瞧零跑借Stellantis西班牙工厂搞量产,那更像是一种变相求救信号。
从表面看,好似高明策略:借助国际资源加速布局。
但仔细掰扯,自主海外建厂门槛太高,高昂成本、法规红线横亘眼前,很多企业不得不像蜘蛛侠一样挂在线索跳跃求存。
而且Stellantis自己还处于转型阵痛期,对外联姻抱团取暖显然势在必行,这俩抱成团,有点工业界版《速度与激情》的感觉,比起过去单向输出模式,多了几分现代生态圈韵味。
回到家门口,小鹏广州肇庆两大基地发动机轰鸣。
今年刚开张的新广州工厂已经开始冒烟出力,12万辆设计产能虽然不能震惊世界,但足够撑起未来几年野望;武汉第三工厂压轴登场,今年下半年闪亮亮露脸,就是告诉大家:“国外风景虽美,我家的根基也稳!”
不过话说回来,这扩张速度会不会快过质量管控步伐?
毕竟数量多容易糊涂头脑,要是品质掉链子,那网友们可不会手软,用放大镜疯狂吐槽,“国产车就是脸皮厚、不值钱”。
讲到质量啊,这是汽车江湖永恒的话题。
一辆电动车续航强固然重要,可安全可靠才是真王道。
不然谁敢买账?
不少网友调侃国产车总怕颜值不够,其实真实情况稍微靠谱一点,用料踏实,再搭科学管理体系,中国造完全可以卷起袖子搅局。
不过,说到底,没有时间浸润,没有资本砸进去,还有点狠劲儿,只会半途而废,被历史甩出去当背景板。
从社会政治层面看,现在全球形势堪称乱炖,美国科技出口限制步步紧逼,让产业链自由流通遭遇堵塞。
这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冲出去既有诱惑也藏陷阱。
如果莽撞推进,说不定马上被政策制裁揍一顿;反倒犹豫拖延,又错失抢占市场良机。
所以聪明如小鹏这种角色,要么拼命创新,要么找盟友,比如麦格纳,共度难关,实现双赢升级版合作关系。
还有心理学角度值得玩味。
当年融资压力山大、销量焦虑缠身,公司上下最缺的是目标感和成功预期。
“我们去奥地利设生产线”“马上实现欧洲量产”,这些消息简直给团队打鸡血,同时向投资者发射信号:“瞧见没有,我们正在变革升级,你们最好别眨眼!”
精神粮食现场派送,人气立马飙升,全员干劲爆棚!
自然,总有人唱衰,说啥“为啥花那么多钱折腾海外,不如扎根国内提升服务体验”“智能驾驶算法更新才关键”……我觉得,每条道路都有它合理性,没有万能钥匙,看执行效率如何融合长期规划罢了。
有意思的是体育圈最近C罗加盟沙特联赛,也是类似争议铺天盖地,有人骂他丧失竞技精神,有人夸他勇敢拓疆,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这说明无论在哪领域,都躲不开传统与创新那摔跤赛,各方各有算盘斗智斗勇数百回合。
新能源汽车行业此刻站在人生巅峰或深渊边缘,从广东肇庆一路跨越欧亚大陆来到奥地利、西班牙,每一步都刺激得让人坐立难安。
一场没有硝烟却刀光剑影的大戏正悄悄展开,你准备好围观了吗?
偷偷问一句,你觉得中国品牌真的准备好敲开传统汽车霸权的大门了吗?
还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换了包装盒而已?
留言告诉我你的毒舌见解吧!
毕竟,这盘棋刚摆出来,我们都是吃瓜群众,也是潜在选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