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造车:行业“闹剧”还是资本“故事”?

在竞争已然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又一位新玩家踏入了这片战场。2025 年 8 月 28 日,以智能清洁电器闻名的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制造业,其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剑指布加迪威龙,拟定于2027年亮相。

追觅科技造车:行业“闹剧”还是资本“故事”?-有驾

追觅科技宣称将对汽车领域展开长期投入,目前已组建起一支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团队规模仍在持续扩张。然而,在这看似雄心勃勃的布局背后,追觅科技造车的胜算实则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

技术长板够长吗?

追觅科技在智能清洁电器领域,凭借自主研发的 20 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等技术,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 2024 年底,全球累计申请专利 6379 件,其中 45% 为发明专利,这些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领域。但当跨界到汽车制造领域,这些技术优势能否直接转化,存在很大疑问。

追觅科技造车:行业“闹剧”还是资本“故事”?-有驾

在汽车的高性能电驱系统方面,虽然追觅的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在理论上可提供一定技术基础,但汽车电驱系统对电机的可靠性、耐久性以及与整车的匹配调校等方面,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这与清洁电器的应用场景截然不同。仅仅依靠在清洁电器领域的高速马达技术,远远不足以支撑汽车级别的高性能电驱系统研发。

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核心汽车技术上,追觅科技更是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尽管其在智能感知与 AI 算法方面有一定成果,如视觉识别、场景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等技术已在服务机器人中实现商用,但要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汽车的 ADAS 系统,面临着汽车行驶环境复杂多变、安全标准极高的挑战。

与已经在智能驾驶领域深耕多年,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的传统车企和头部造车新势力相比,追觅科技在技术研发进度和技术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核心优势在哪里?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尤其是超豪华汽车细分领域,品牌和技术是两大核心优势。追觅科技在智能清洁电器领域积累了一定品牌知名度,业务遍及全球超 100 个国家和地区,线下门店突破 4000 家,2024 年公司整体营收突破 150 亿元。

然而,清洁电器品牌与汽车品牌之间的跨度巨大,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建立在长期的历史、技术实力、产品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因素之上。

超豪华汽车市场长期被布加迪、法拉利、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这些品牌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沉淀,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难以撼动的高端形象。特斯拉虽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但在品牌定位上更偏向 “科技大众化”,即便如此,特斯拉经过多年发展,在电动化与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大量的用户基础。

相比之下,追觅科技作为一个跨界而来的新品牌,在汽车领域几乎没有品牌根基,要在超豪华汽车市场中与这些老牌劲旅竞争,需要克服巨大的品牌认知障碍。

价格定位如何落?

追觅科技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布加迪威龙在中国市场普通车型起售价约为 2500 万元左右,最贵车型价格超过 1 亿。

超豪华汽车市场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消费者更注重品牌、性能和独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竞争不存在,特别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头部车企加速扩产、降价、出海,中小玩家不断退场。在成本控制方面,传统车企和头部造车新势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起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能够通过大规模采购、技术研发投入分摊等方式降低成本。

而追觅科技作为新进入者,在供应链管理上缺乏经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要打造超豪华纯电产品,在高性能电池、先进的智能驾驶硬件等关键零部件采购上,很难与已经具备规模优势的车企在价格上竞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过高的定价可能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导致市场份额难以提升。

结语:行业“闹剧”还是资本“故事”?

当追觅科技带着近千人团队与 2027 年超豪华纯电产品的蓝图闯入造车赛道时,这场跨界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复杂生态,是盲目跟风的 “闹剧”,还是精心编织的资本 “故事”,答案或许藏在现实的裂缝里。

从行业视角看,“闹剧” 的底色已然浮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告别 “野蛮生长”,头部车企凭借十年积累筑起技术、供应链与品牌高墙,中小玩家的退场潮从未停歇。追觅科技手握清洁电器领域的马达专利,却试图跨越 “家电级技术” 到 “汽车级标准” 的天堑,从电驱系统的耐久性调校到智能驾驶的安全冗余,每一项核心能力的构建都需数十亿级投入与数年试错,而近千人团队在汽车产业的庞大体系中,不过是 “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超豪华市场的消费者认的是布加迪百年积淀的品牌溢价,而非跨界玩家的 “新手光环”—— 当一个以 “扫地机器人” 闻名的品牌宣称对标千万级豪车时,市场的质疑声远大于期待,这种脱离产业规律的跨界,难免让人联想到 “闹剧” 的荒诞。

但若从资本逻辑审视,这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 “故事”。追觅科技 2024 年 150 亿元的营收规模,在汽车产业动辄百亿级的研发投入面前本就捉襟见肘,却选择以 “超豪华纯电” 为切入点,背后或许藏着资本运作的考量:“对标布加迪” 的噱头能轻松吸引资本市场关注,“近千人团队” 的扩张速度可作为估值抬升的筹码,而 “2027 年亮相” 的远期规划,又为后续融资预留了时间窗口。

毕竟在新能源赛道,“造车” 仍是最易引发资本热情的故事线 —— 即便最终产品未能落地,这场 “造车梦” 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市值溢价或跨界合作机会。只是,当故事的泡沫褪去,留给产业的或许是资源错配的遗憾。

无论是行业 “闹剧” 还是资本 “故事”,追觅科技的造车选择都折射出当下产业的浮躁心态。新能源汽车不是 “有钱就能玩” 的游戏,更不是 “讲故事就能成” 的赛道。当跨界玩家们怀揣着 “弯道超车” 的幻想闯入时,或许该先看清,汽车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靠噱头取胜,而是靠技术积累、供应链掌控与品牌信任度的长期沉淀#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