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么?日产你怎么又上热搜了?”
没错,2024这一年,最不缺的就是裁员、卖楼、账上“咔咔亏”,“断臂求生”四个大字仿佛就写在了横滨的那幢玻璃大楼上。
可航拍镜头拉远,风貌依旧熟脸,楼下的小保安早起跟以往一样招呼,仿佛世界未变;但谁的心思还会像天上的云那么轻?员工进了大厅,看完推送的那封邮件——那个“卖了大楼但继续20年租用”的承诺,真能让人心定下来吗?
就这操作,窗口那杯咖啡喝得都苦。
说实话,这场游戏,开局就把疑问直接砸过来:
日产不是日本企业的门面担当?怎么也濒临亏损大甩卖?工位还热乎着,差不多上个月才裁完9000人,这回又二万人走人。
总部大楼居然说卖就卖,还是卖给外企组成的财团,完事儿再去租回来上班?
这事儿,怎么看都不像一时兴起的临时起意,倒更像是掂量了很久,咬牙做的“破釜沉舟”。
放下摊子,好好扒一扒这里都有啥门道。
一边是全行业“寒流”正劲,别说火车头企业,连车尾都被冻得瑟瑟发抖;一边又针对日产自家,亏损如期而至——不是调侃,是账本自己摆明了黑字:
2024财年吃下一口6709亿日元的巨亏,观众席上都要喊一声“服了”。
再往后——2025上半年,还能飘出2219亿日元赤字,用“赔本赚吆喝”这种词一点都不过分。
日产好歹是老字号吧,怎么蹦到了这步田地?
道理其实不难。
外头的车市,“爆款拯救世界”的戏码已经过时。
你拼渠道、拼库存、拼产品节奏,哪一样差了都不知道死法是什么。
高关税直接把美国市场成本加重,全球主要市场业绩全面走下坡——利润这家伙,说没就没,磨完边角料后,啥都不剩。
据统计,人家业内公认的盈亏底线,工厂利用率一般起码得八成。
日产呢?
美帝工厂57.7%,中国45.3%,日本本土56.7%。
这水平,别说养老板,还得靠输液续命,每天烧钱不是夸张,是现实。
那咋办?看着大厦将倾坐以待毙?
日产选择了“硬刹车”。
减产20%,先裁员9000不是头回——今年又追加一万多人的大逃亡。
直接砍掉15%的团队,约两万人失业。
这波操作,制造业老玩家都明白,小修小补治不了系统性出血,直接腰斩组织、控住开支,保现金流才是王道。
至于有些生产线、甚至区域性的工厂说停就停,比如印度、阿根廷部分项目直接按下暂停键——不仅仅是省钱,更是逼自己先喘口气。
说到底,这套思路,无非是想够快逼出“高血脂”,帮企业减到能活着等下一个机会。
而这次,“卖楼”才是重头戏。
总部大楼,一下就能带来740亿日元净收益——血包到手,立刻就说用来保障关键投资和推进内部升级。
卖完还要再租20年,不光保人气,还能让组织“表面平稳”,操作属实讲究。
但也不是一劳永逸:长期租约、日后租金和楼改造的账,谁知道能不能真守得住?
租回来的家,说贵就贵,生意没起色,后劲怎么解?这问题摆在那里,自欺欺人不顶用。
瞄一眼同行,众生相都写满了无奈。
保时捷今年都差点暴毙。
前三季度利润掉得只剩4000万欧元,同比“崩盘”99%,别的公司再惨也难走这步田地。
人家高层大佬出来自己都说了:“宏观环境可见将来都不乐观,啥环节都得下死手。”
福特那边呢?欧洲裁员4000起步,德国、英国工厂像玩拼图一样大刀阔斧调整。
用不着华丽辞藻,摆个新闻吓死你——渲染不渲染都冰凉。
现在的汽车江湖,不再是百米冲刺,拼的是马拉松耐力,谁能坚持耐住性子,谁就能活到春天。
资金压力成头号炮台,不会搞现金流的,连喘息空间都被别人抢走。
电动智能化卷到怀疑人生,研发成本愈压愈沉,消费端却一推就缩。
这大背景下,卖总部楼,算是高调“搞事情”的表态——不给内部人当温水煮青蛙,外部市场也跟你嗅着点风向。
“Re:Nissan”——你以为它只是复苏计划那么简单?
说白了,就是组织大洗牌。
旧管理层下课,新CEO伊万·埃斯皮诺萨上台,带头“革自己命”。
怎么革?
到2027年,整车工厂一刀切,从17个砍到10个,瘦身瘦成闪电。
横须贺追滨工厂宣布不整车了,湘南工厂以后也只做零配件。
日本本土受影响不小,不夹带私货,真整架构换骨头的狠活。
老员工边喝咖啡边吐槽:“租回来也不踏实,像银行抵押品。”
话糙理倒一点都不糙。
实业圈里这波换手法:把自己压箱底的大件掏出来换血,是常规操作——折现为硬钱,给后面未知的博弈多点底气。
但长远来看,这个算盘打得准吗?
租金和后续成本总归要对账,你这波资金能不能长出新牙,造出新车?
真要看执行力。
闲人旁观倒是容易,真操盘就两眼一抹黑。
团队之间有数据报料,海外渠道基本盘还没彻底松绑,“Re:Nissan”开头容易跑到位难。
窗口期就这两年,不进不退死得更快。
把楼卖了的钱,如果养不起革新,还是个麻烦。
现金流都是一次性的,方案成不成全看产能回到80%,新产品能不能打出毛利,扣住这条命脉才算翻篇。
再说远点,世道变了,汽车制造不再看谁头衔帅气,谁写PPT最顺溜。
能活下来的,都是把“表面风光”撕下来,腾出真金白银保命的那拨——
体面谁都懂,但在制造业面前,体面真不值钱。
而这次决断,无论外界怎么看,“求生欲”值满点。
总部楼就是底牌,短暂回血好过慢慢消耗。
未来到底能不能熬过去,不在今天这场甩卖里,而在季度报表里的冷数字上。
等工厂运作率真回到盈亏线,减产裁员也能按下终止键,新面孔产品和利润线稳了,那才算“翻身”。
要不说日本企业保守?
其实也不是,他们就像冬天里的海风,看似冷淡,其实心里翻江倒海。
嘴上还客客气气讲组织稳定,心里早已按下重启键。
一句话,无论日产还是上下游,谁先算清账、谁先把动作做明白,谁就能等到下一波行业春天。
剩下的观众,咱们不妨也当一回耐心帝:喝杯茶,盯住结果——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呢。
你怎么看?卖大楼、裁员、压产,真能让日产咸鱼翻身吗?留言聊聊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