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6次折戟。1873亿市值。当这些数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坚韧的资本突围故事。2025年10月,奇瑞汽车终于在港股敲钟,成为最后一家上市的中国大型整车制造商。这比长城晚了22年,比吉利晚了20年——但正是这段漫长的蛰伏期,让奇瑞长出了与众不同的生存法则。
“三流时机”背后的超车逻辑
上市仪式上,尹同跃的白发比镁光灯更刺眼。这位63岁的掌门人可能没想到,当初那个年产3万辆的芜湖小厂,会在经历股权纠纷、金融危机、混改波折后,以全球第11大乘用车品牌的身份登陆资本市场。更戏剧性的是:当其他车企忙着在国内“卷”价格时,奇瑞37.4%的收入来自海外;当新势力陷入亏损泥潭时,它连续三年保持57%的净利润复合增长。
秘密藏在两组反差数据里:2024年国内车企平均产能利用率50%,奇瑞却高达98.3%;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5.3%关税的背景下,星途品牌仍稳居欧洲市场中国高端车销量榜首。这种“墙外开花”的生存策略,让奇瑞在行业寒冬中保持了惊人韧性——2025年前8个月,其海外营收占比升至38.5%,相当于每卖3辆车就有1辆销往境外。
技术长板与资本短板的世纪和解
翻开招股书,会发现奇瑞的上市更像是一场“技术派”与“资本派”的世纪和解。一方面,鲲鹏动力系统覆盖燃油/混动/纯电三条技术路线,火星架构降低30%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长期徘徊在90%(行业平均约60%)。这种“强产品、弱财务”的悖论,正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经典困局。
15-20亿美元的融资将刺破这个恶性循环:30%用于巴西、伊朗工厂建设,25%投入智能化产线,17%用于固态电池研发。最值得玩味的是产能规划——现有工厂全年无休运转的奇瑞,终于能腾出手来应对新能源车98.6%的同比增速。要知道,其与华为合作的智界系列,目前订单交付周期仍长达4个月。
褪去“地方国企”的陈旧外衣
比起财务数据,这次上市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企业气质的蜕变。没有上市的日子里,奇瑞常因“高管变动”“996争议”登上热搜。如今港股严格的信披制度,正在倒逼这家老牌车企重构管理体系:混改后芜湖建投持股降至35.4%,来自立讯精密的智能制造专家进入董事会,甚至首次设立ESG委员会应对欧盟碳关税。
这种转变在产品端更为直观。当我们对比2023年“油改电”的QQ冰淇淋,和2025年搭载华为ADS3.0的智界S9,会清晰看到资本赋能后的产品跃迁。尤其当iCAR品牌面向Z世代推出可自定义车机的纯电小车时,那个曾经靠“性价比”打天下的奇瑞已然远去。
尾声:迟到者的新赛场
站在260万年销量的台阶上,奇瑞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欧盟关税阴影下,其欧洲工厂建设进度直接影响利润;智能化领域虽有华为加持,但自研算法仍需突破;更不必说国内市场上,比亚迪、吉利的新能源转型已领先2-3个身位。
或许正如尹同跃在上市致辞中所说:“资本市场不是终点,而是全球化的发令枪。”当中国汽车从“走出去”进化到“走上去”,这场始于20年前的上市长跑,反而成了奇瑞最特别的成年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