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中国二十年:从工厂到研发,座椅下的故事
2005年那会儿,北京城还没那么多地铁线。说起来,北京奔驰刚成立那天,老李在北五环边修车,一听“德国人要来这儿造车”,顺嘴嘀咕了一句:“洋气归洋气,可别光卖不修。”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这事儿搁现在看,有点像邻居家小孩长大成人——你不盯着,他自己也有出息。
8月初,我跟着一帮媒体人进了北京奔驰的工厂和研发中心。门口保安戴白手套,说话都带点京腔,“您里边请”。其实进去前我心里还有点打鼓,毕竟听说这地方一年能造几十万辆,各种车型都有,还把电动、混动、燃油全凑一块。后来才知道,这地儿累计产量已经破500万台,在全球算是数得上的。
张正业是北京奔驰的大管家,每次开会他都爱提一句:“我们工艺水平,全世界都是顶尖。”去年年底有个维修师傅私下聊起,说他见过CLA的底盘新结构,用的是EB5电池,还提前对标2026的新国标。“安全啊,不怕磕碰,”师傅咂摸着嘴,“德国人还是细。”
生产这块,讲究灵活高效。他们用MO360系统,据销售小赵说,比以前快15%,而且啥车都能切换——纯电、插混、燃油随便整。有回微信群里有人问自动化率咋样,有群友自测回复:“装配100%全自动,你敢信?”不过也不是所有环节都靠机器,人形机器人什么的,现在只是试水阶段。至于光伏面板覆盖面积,小王顺嘴一提,比30个足球场还大,但夏天晒得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环保。
科技日那天,我们参观了鲁班实验室。这地方名字挺古怪,其实就是缩微版工厂,把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流程全搬进来练兵。有新人培训时常被卡在i-Portal系统上头,上个月小孙差点因为数据录错被罚站半小时。这种数字化东西吧,好处是模拟真实生产,但用起来容易懵圈,新来的总要多学几遍。
底盘和座椅,是奔驰吹牛最多的两样。业内老话“开宝马坐奔驰”,其实后排舒适度确实不错。我去年陪朋友试驾E级的时候,他特意研究了座椅调节,说每款座椅要搞1460天才定型,还有6000多项标准控制。“你以为只看皮子软?里面填充物和缝线都有讲究。”朋友拍着靠背念叨。不过吐槽也不少,比如老款GLC主驾驶腰托太硬,邻居刘姐嫌它时间长勒得慌,她后来自己加了层垫子解决问题。
底盘方面,那些敏捷操控系统和液压衬套,经常被技师拿出来当谈资。有一次维修间隙,大壮师傅指着减振器跟我解释电子阀怎么调阻尼,“路烂的时候软一点,高速跑起来又硬邦邦,就跟空悬似的,可惜钢悬比不了价格。”轮胎也是专属开发,不过据某群友反映,有些型号偏贵且耐磨性一般,换胎周期比国产品牌短一些,这事网上争议挺大的。
智能化最近几年很火爆。据上海研发中心的小陈说,他们做高速领航辅助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落地,还有后排娱乐软件18个月上线。“中国速度嘛,”他说完乐呵呵地补一句,“德国总部现在经常让我们反哺技术回去。”自动驾驶L3车型上那个线控转向功能,据销售顺嘴介绍,会让方向感更轻盈,不过老司机习惯机械连接,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少客户买新车后还专门跑去店里体验这个功能,有的一周内连刷三次售后服务,只为琢磨到底是不是好使。
养护方面,北京本地路况冬季坑洼多,新款CLA上市前有段期,我认识一个员阿涛,每天下班回来腿肚子直哆嗦。他抱怨过EB5电池包虽然安全,但极寒天气续航掉得厉害。“官方没明说,其实零下十五度以下损耗明显,”阿涛悄悄告诉我,“不过市区通勤影响不大。”
最后扯一句行业八卦吧。今年北京地区传闻GLE长轴距SUV要密集投放,本来4S店销售部经理想搞个内部团购活动,被总部叫停,说怕影响品牌形象。这种事其实早几年不会发生,现在大家对豪华品牌定位越来越敏感,也算见证市场变化吧。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行业访谈及用户反馈等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