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生死时速:多品牌战略承压,千亿亏损下李斌该怎么办?

2025年6月,蔚来汽车正站在命运的悬崖边缘。第一季度净亏损同比扩大30%至67.5亿元,现金储备较去年同期缩水近40%,股价较峰值暴跌85%,股东权益首次转为负值(-3.66亿元)。李斌承诺的“2025年四季度盈利”目标,在残酷的财务数据面前显得愈发苍白。这家曾经的新势力标杆,正在多重战略的拉扯中寻找生机。

蔚来的生死时速:多品牌战略承压,千亿亏损下李斌该怎么办?-有驾

多品牌战略:扩张与迷失的双面刃

蔚来在2024-2025年间加速构建了“金字塔式”品牌矩阵:高端市场由售价78.8万元起的旗舰ET9镇守;中端市场交给乐道品牌(20-30万元区间);入门市场则押注萤火虫(预售价14.88万元)。这一布局理论上覆盖了15万-80万元价格带,是目前新势力中产品线最广的车企。

  • 销量表现喜忧参半:

2024年蔚来总交付22.2万辆,同比增长38.7%,其中12月首次突破3万辆。2025年5月,乐道L60交付6281辆,萤火虫交付3680辆。但乐道未能实现月销2万的预期目标,萤火虫首月3680辆的表现在A0级市场缺乏竞争力。更严峻的是主品牌失速——2025年6月第二周,蔚来销量仅3100辆,被问界(1万辆)、零跑(8800辆)大幅超越。

  • 战略裂缝正在扩大:

蔚来陷入“高端守不住、中端攻不下”的困局。在40万元以上市场,奔驰EQ、宝马iX持续蚕食份额;20-30万元区间,乐道L60直面比亚迪汉和特斯拉Model 3的绞杀;10万元级的萤火虫尚未上市就陷入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的包围。

多线作战导致资源极度分散:同时推进12个战略项目,从NT3平台迭代到手机业务,却未在任何领域建立绝对优势。

蔚来的生死时速:多品牌战略承压,千亿亏损下李斌该怎么办?-有驾

盈利赌注:四大生死突围战

面对日均亏损7000万元的财务深渊,蔚来正在四重路径上殊死一搏:

  • 芯片分拆:财务减压术

2025年6月,蔚来将芯片业务剥离为独立实体“安徽神玑”,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担研发压力。这颗5nm智驾芯片NX9031研发成本高达39亿元,分拆后不再全额计入蔚来财报,直接改善毛利率。更深远的是技术变现野心——李斌公开宣称:“想买最好的芯片就找我们”,试图复制华为车BU模式。但竞争对手是否愿意采购蔚来芯片仍是未知数。

  • 换电减负:从包袱到护城河的艰难转身

截至2025年4月,蔚来已建成超3200座换电站,累计投入超150亿元,远超2024年研发费用总额。单站成本虽降至150万元,但仅20%达到日均60次的盈亏平衡点。破局关键在于开放化:宁德时代注资25亿元共建“双网并行”体系,萤火虫兼容宁德换电标准,7家车企接入网络使单站服务车型从12款增至25款以上。此举将盈亏平衡点从60次/日降至50次/日。

  • 成本绞杀战:从打印纸到芯片的全链降本

蔚来发起“挖矿行动”,监控支出细至打印纸使用。设立12个基本经营单元(CBU)独立核算,售后部门试点后已实现盈利。技术降本更为关键:自研神玑芯片替代英伟达方案,使单车成本直降1万元;三品牌零部件复用率从60%提升至78%,车身结构件成本降低20%。李斌甚至亲自参与电池谈判,二代车型零部件通用率提升显著压缩采购成本。

  • 固态电池豪赌:技术突围的致命诱惑

2025年4月,蔚来宣布与卫蓝新能源合作,计划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360Wh/kg的半固态电池ET7。但这场赌注风险极高:半固态方案在安全性、循环寿命方面存在短板;卫蓝的10GWh合肥工厂目前仅建成试验线;物料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倍以上。更棘手的是技术路线之争——丰田、宁德选择硫化物全固态,而卫蓝主攻的氧化物体系存在先天劣势。

蔚来的生死时速:多品牌战略承压,千亿亏损下李斌该怎么办?-有驾

危险区警报:未解除的三大红色信号

尽管蔚来宣称“2025年四季度盈利在望”,但多项指标显示其仍在危险区挣扎:

现金流倒计时:按当前季度净亏损67亿元、现金储备260亿元计算,剩余运营窗口仅剩12-18个月。

资本耐心耗尽:高瓴资本持股比例从6.2%骤降至0.3%后清仓离场;合肥国资与阿布扎比基金虽未撤退,但市场信心已濒临崩溃。

用户生态瓦解:NIO APP日活用户半年下降42%,部分车主俱乐部停摆,社区裂痕加速扩大。

临界点就在眼前:2025年下半年将成为生死分水岭。乐道必须实现月销破万,萤火虫需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半固态电池量产不容闪失。任何一环失败都可能触发资金链断裂的多米诺骨牌。

结局

蔚来的困局本质上是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资本耐心的三重博弈。拆分芯片、开放换电、押注固态电池,每步棋都带着背水一战的悲壮。截至2025年6月,蔚来尚未脱离危险区——其现金消耗速度远超业务改善进度,多品牌战略仍未形成合力,外部环境却日益残酷:华为问界月销破3万,小米SU7手握18万订单,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反扑。

李斌将2025年定义为“不是选择题,而是活下去的必答题”。当技术理想主义遭遇财务铁律,这家曾代表中国高端电动车梦想的企业,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未来12个月,要么成为中国新能源转型的涅槃样本,要么成为商业教科书中又一个重资产模式的警示案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