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搞不定动力电池?

一、动力电池制造的核心门槛

能量密度要求高:动力电池需保证电动车续航能力,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约 190wh/kg,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达 250wh/kg,未来固态电池若落地,能量密度突破 300wh/kg 可让续航超 1000 公里,欧洲难以达到这一技术水平。

欧洲为什么搞不定动力电池?-有驾

锂矿供应链不稳定:欧洲最大锂矿位于战乱的乌克兰,无法正常开采;且全球大部分海外锂矿开采权被中国企业提前锁定,欧洲进口成本更高,供应链难以保障。

性价比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是控制电池成本的关键,目前仅中国、日本、韩国能实现锂电池规模化量产,欧洲缺乏相关能力,导致电池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

欧洲为什么搞不定动力电池?-有驾

二、欧洲搞不定动力电池的三大核心原因

技术积累不足且起步晚:欧洲车企在燃油车时代依赖发动机技术,未重视动力电池研发,将其当作普通零件外包,未像中韩企业那样砸钱投入;且中国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已通过专利构建技术壁垒,欧洲企业难以绕开,其扶植的北伏公司也已破产。此外,动力电池需要海量实战数据迭代,中国有 10 年数百万辆车的反馈积累,欧洲缺乏这一基础。

欧洲为什么搞不定动力电池?-有驾

人才严重断档:动力电池制造需从实验室样品到流水线产品的全产业链人才,包括工艺专家、资深技术工人,而欧洲虽有高校教授,但能落地产品的工程师稀缺。同时,欧洲 “工作生活平衡” 的模式无法适配电池行业 24 小时响应、高频技术迭代的节奏,难以满足行业对效率和创新的要求。

系统性能力缺失:动力电池竞争是人才储备、产业节奏、技术沉淀的综合较量,欧洲在这三方面均存在短板,旧有的工业逻辑难以支撑电池产业发展,即便有补贴也难以追赶中韩企业。

欧洲为什么搞不定动力电池?-有驾

三、欧盟的应对手段与中国的态度

欧盟强制技术转让:因自身技术不足,欧盟要求中国企业若想在欧盟建电池厂、开汽车生产线,必须转让动力电池技术,否则禁止进入其市场。

中国的立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从跟跑发展到领跑,在电池、电控等核心环节实现反超,核心技术是长期积累的成果,仅接受正常合作,拒绝强制技术转让。

欧洲为什么搞不定动力电池?-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