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这环保的“排头兵”,在征途上总会遇到些“发烧”的时刻,尤其是在追求速度与续航的角力中。
想象一下,央视中秋晚会那份宁静与圆满,多么令人向往。
可现实是,当你的爱车电池被推到 100% 满电状态,又被 2C 的充电倍率“催促”时,它能不“燥”起来吗?
“热失控”的风险,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打破这份宁静,场面之激烈,绝非一般小品所能比拟,关键是,谁也不想亲眼见证这“火爆”场面!
咱们支持电动车,支持“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减排目标,这毋庸置疑。
但“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效率瓶颈”,这两座大山,依旧横亘在许多消费者面前。
厂商们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优化电机效率上费尽心力,可有没有想过,那些带来舒适体验的配置——冬日暖阳般的空调,或是夏日冰川般的冷气,还有那令人翘首以盼的快速充电,它们也是耗能大户!
数据显示,这些“贴心”的辅助系统,能吞噬掉电池总能量的 30%-35%!
这让电池在默默承载,承担着巨大的能量输出压力。
充电过程中的“高压”,尤其是在高倍率充电时,直接关乎电池的“生死存亡”。
2C 倍率加上 100%SOC,这简直是在给电池“点火”,随时可能触发“热失控”的警报,引发安全隐患。
因此,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电池的“贴身保镖”,时刻守护着它的“冷静”。
现有对电池热管理的研究,早已深入到“电芯-模组-电池包”的各个层面。
电芯层面的研究,聚焦于其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而对整个电池包的研究,由于其结构庞杂、计算量巨大,往往只能借助一维简化模型,这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细节之处的真相,却被掩盖。
本研究,则借助强大的计算能力,构建了“模组-电池包”层面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填补了高精度模拟的空白,让我们能更清晰地“透视”电池的“内心世界”。
在冷却方式上,市面上的选择也五花八门。
从早期结构简单但效果不佳的空气冷却,到如今最成熟的间接液体冷却(包括单面和双面),再到需要辅助的相变材料冷却,以及散热极佳但量体庞大的浸没冷却。
其中,“双面冷却结构”因其卓越的降温能力和均衡温度分布的特性,备受青睐。
有研究表明,双面冷却相比底部单面冷却,平均温度可降低 6℃,充电时间缩短达 44%!
在 5W 的发热量下,它能将电芯最高温度控制在 41.7℃,而自然对流和单面冷却则轻松突破 50℃!
更别提,这种夹层式双面冷板还能充当电池的结构支撑,提升能量密度,这已成为高端及未来电动汽车的“标配”。
尽管双面冷板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缺乏覆盖广泛雷诺数范围的通用设计指南;二是优化过程中对无量纲参数的应用不足,导致结果的适用性受限;三是缺乏一个能综合衡量散热与流阻的“优良因子”。
本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通过三维 CFD 模拟与田口法优化,为模组级冷板通道设计提供一套最优方案和通用法则。
我们是如何找到最优解的?
想知道如何让电池“冷静”下来,关键在于优化冷板通道的几何形态。
我们的研究流程,就像是给现有的“一维模型”做了一场“3D升级”,再通过一套精密的“设计实验”来找到最佳方案。
从“一维剪影”到“三维全息”:精度提升是第一步
首先,我们以现有的一维模拟模型为蓝本,精心构建了夹层双面冷却结构的电动汽车电池三维 CFD 模型。
这就像是为电池的每个组件——冷板、电芯、散热片——都进行了精细的“建模”,并划分了细致的三维网格。
我们以一维模型中的“电芯平均温度”和“总压降”作为衡量标准,进行了严谨的网格依赖性分析,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模型中的各项材料属性和控制方程,都严格参照了实际工况,比如冷板和散热片采用导热性绝佳的铝合金,冷却液则是密度和比热容都恰当的水。
“无量纲”的智慧:让设计通用无界
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摒弃了直接使用“通道宽度/高度”这类具体尺寸,而是引入了三个关键的“无量纲参数”。
这三个参数,分别是:
节距比(p):它衡量的是冷板总宽度与通道数量的比值,可以理解为通道之间的“间距感”。
通道宽度比(w/wmax):这个参数比较的是实际通道宽度与最大可能宽度的比例,就好比你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里,能把物品塞多满。
通道高厚比(h/t):它反映了通道的高度与其顶部厚度的关系,这影响着流体在通道内的“呼吸空间”。
基于这些参数,我们通过“田口法”这个强大的实验设计工具,设计了一系列正交实验,衍生出了 9 种不同的通道形态。
作为参照,我们还保留了原有的一维模型中的通道形态(222 模型),总共 10 组“选手”参与这场“降温竞赛”。
比赛的“赛场”设定在模组级别,我们采用了 1/4 对称模型,以降低计算量。
在模拟 2C 倍率充电工况下,单个电芯的发热量是 9.6W,所以 1/4 模型就承受着 38.4W 的热负荷。
冷却液的入口温度设定为 20℃,出口则与大气相通。
我们还模拟了 8 种不同的流速(雷诺数 Re),从 500 到 20000,覆盖了从层流到湍流的广阔范围。
“实战演练”:CFD 模型告诉你真相!
我们构建了“模组单元模型”和“电池包单元模型”,前者用于评估冷板的散热和流阻特性,后者则用于验证 CFD 模型的精度,并进一步优化通道内的散热片设计。
整个电池包模型,包含了 4 块冷板和 9 个电池模组,结构布局严格参照了原有一维模型,力求在三维 CFD 模型中做到“精准复刻”。
边界条件的设置也十分讲究:冷却液以 10 LPM 的质量流量进入,温度为 20℃;电芯的发热量,则通过体积热源精确加载,完全符合 2C 倍率充电的严苛工况。
“真金不怕火炼”:模型精度验证
在开始正式的优化之前,我们必须确保模型的“真实性”。
通过对网格数量进行精细调整(从约 880 万到约 2170 万),我们对比了不同网格密度下 144 个电芯的平均温度。
结果显示,即使是相对稀疏的网格,其结果也与一维模型高度吻合,而精细网格下的最高和最低温度误差更是控制在 3% 以内!
这为我们后续的精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降温秘籍”揭晓:润湿面积是关键!
经过对 9 种不同通道形态的 CFD 分析,一个惊人的发现浮出水面:通道的“润湿面积”对电池整体温度的影响,远大于通道本身的数量!
也就是说,让冷却液尽可能多地接触到电芯和冷板,比单纯增加通道数量更有效。
尤其是在低流速(Re=500)时,这一点尤为突出。
即使通道数量从 2 个增加到 6 个,如果润湿面积没有显著提升,散热效果的改善也十分有限。
反观高流速(Re=20000)时,不同几何形态的温度差异缩小,说明高流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几何设计的不足。
但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优化润湿面积”依然是低流量工况下的核心策略。
“流速与散热的舞蹈”:Nu 数的奥秘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冷板通道内的“努塞尔数”(Nu),这是衡量传热效率的重要指标。
结果显示,流速(Re)越高,Nu 数在通道长度方向的下降幅度越小,意味着散热更加均匀。
在 Re=500 时,通道入口处 Nu 数很高,但越往末端,Nu 数越低,散热不均;而在 Re=20000 时,Nu 数几乎在整个通道内保持稳定。
同样,润湿面积越大,Nu 数也越高。
例如,在双通道模型中,宽度最充足的 111 模型,其 Nu 数比宽度仅为其三分之一的 133 模型高出 20%-3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道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单通道内的流速。
在低 Re 下,6 通道模型的 Nu 数下降幅度比 2 通道模型更大,这说明如果通道数量过多而流量不足,反而会影响散热的均匀性。
“工程界的福音”:定制化关联式
基于 CFD 的海量数据,我们开发了专门针对矩形通道的“努塞尔数”和“范宁摩擦系数”关联式。
这些公式,无论是层流区还是湍流区,其预测精度都显著优于传统的环形管道关联式。
这是因为它们是针对实际工程中更常见的矩形通道形态进行优化的。
而且,通过无量纲参数的应用,这些公式能够覆盖 500-20000 的宽雷诺数范围,为各种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通用的指导。
“全能冠军”的诞生:311 模型脱颖而出
我们引入了“优良因子”(j/f),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散热效率和流体阻力。
通过田口法的主效应分析,我们发现影响优良因子的关键因素依次是:节距比(p)、通道高厚比(h/t)和通道宽度比(w/wmax)。
经过响应面法(RSM)的进一步验证,我们最终锁定了311 模型——一个拥有 6 个通道,每个通道宽度为 18.7mm(接近最大可行宽度),且高厚比为 8 的设计。
这个模型,在 500-20000 的雷诺数范围内,实现了散热与流阻的完美平衡,堪称是 2C 倍率充电工况下的“降温利器”。
实践出真知:洞悉冷却奥秘
通过这次三维 CFD 模拟和田口法优化,我们对夹层双面冷板通道几何对电池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润湿面积才是王道:与其盲目增加通道数量,不如优先考虑如何最大化冷却液与电池的接触面积。
高流速带来均匀性:更高的流速(Re>10000)能显著提升散热的均匀度,减少温差,这对于高倍率充电场景至关重要。
定制化公式的价值:我们开发的矩形通道关联式,不仅精度更高,而且适用范围更广,为 BTMS 设计提供了宝贵的通用参考。
最优解的诞生:311 模型——6 通道、18.7mm 宽通道、h/t=8 的设计,是兼顾散热与流阻的典范,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直接的解决方案。
这就像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对电池冷却系统进行的精细打磨,正是为了让电动汽车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静水流深”的冷静。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研究,更是对每一次出行安全与品质的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