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日车坛风云再起,且看这波澜壮阔!
咱们国产汽车界的领军人物,小米的雷总,竟被日本丰田的一位高管公开“点名”了!
这事儿的起因,竟然是雷总在发布会上那几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说法”——“轮轴比”、“轮高比”。
这究竟是营销的奇思妙想,还是传统汽车理念的一次小小碰撞?
话说小米SU7这款新车,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万千目光,销量更是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中大型SUV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八月销量破万的势头已然显现。
眼见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变革浪潮汹涌而至,连老牌车企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加快自身转型的步伐。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先生,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发声,将“轮轴比”、“轮高比”这两个概念推上了风口浪尖。
赵部长身负行业深厚积淀,对汽车工程理论有着扎实的理解。
他直言,在传统的汽车工程范畴内,这两个词汇并未出现。
这番话,无疑是将小米汽车的营销创新置于了审视的目光之下。
此言一出,舆论场顿时炸开了锅。
有人认为,汽车工程自有其严谨的学术体系,不容随意创新;也有人认为,小米此举是为了让复杂的比例关系更加通俗易懂,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策略,无可厚非。
赵部长此番表态,并非一时冲动。
他坦言,出于对雷总的尊重,以及对自身专业性的审慎,他先是与研发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核对。
确认无误后,他才公开指出,这两个概念源于小米的创新。
更为关键的是,他还针对小米SU7宣传中的“3倍轮轴比”,提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为“4”,这一下,矛头便直指核心。
评论区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既然您承认这是小米首次提出的概念,并且其他品牌也纷纷效仿,那您现在又为何纠结于计算的对错?而且,‘轮高比’、‘轮轴比’本身就是一种直观的比例描述,何须将其‘污名化’为不严谨的说法?”
赵部长则回应,他并非意在“污名化”,而是认为小米的“定义”或许存在传播上的偏差。
他强调,小米对“轮轴比”的定义是4,而其传播的表述可能存在误差,并表明自己并无意攻击小米。
谈及丰田,我们不能不提其在汽车行业悠久的历史和影响力。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句口号,曾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2000年,丰田与一汽的合资,开启了一汽丰田在国内市场的辉煌篇章。
在那个年代,丰田车型凭借其可靠性和品质,赢得了广泛赞誉,市场地位仅次于大众。
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丰田在华的市场份额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技术输出者逐渐转向了学习和追赶。
赵部长本人,在营销企划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对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心理有着深刻的洞察。
2022年,他出任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肩负着战略规划、数字化营销和公关传播的重任。
他敢于在公众场合直接回应并质疑,这本身就反映出他对小米汽车市场表现的重视,以及背后这家传统车企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压力”。
毕竟,小米SU7的市场表现着实令人瞩目。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的入局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更带来了新的营销理念。
当小米用“3倍轮轴比”、“2.1倍轮高比”、“1.25倍宽高比”这样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汽车设计的比例美学呈现给大众时,其传播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那张“轮胎之间能塞下第三个轮胎”的配图,更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易理解和记住。
这种“以简驭繁”的沟通方式,无疑是营销界的一次创新。
这套说法一经推出,便迅速在行业内引起了连锁反应。
不少新车型在宣传中也纷纷借鉴“3倍轮轴比”的说法,这股营销热潮,可谓是席卷了整个汽车界。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新说法的质疑和讨论。
核心焦点从“这个词是否成立”,转移到了“如何精确计算”。
赵部长所言的“汽车工程理论中不存在这两个词”,并非否定比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而是提醒行业,应区分传播层面的“说法”与工程实践中的“术语”。
他提出的“算4”的论断,更是引发了关于计算基准的广泛讨论:是应该以轮胎外径为准,还是以轮圈直径为准?
是采用样车的实测数据,还是以配置单的标称尺寸为依据?
是以车身几何中心线为基准,还是根据静载变形后的有效半径来折算?
正如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小米此举,是在为汽车设计语言注入新的活力,试图让更多人理解设计的奥妙。
然而,当新的“名”出现,其“正则言顺”的基石——统一的计算标准,却尚未完全建立。
这就像是在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地上,小米率先开辟了一条新路,但这条路究竟该如何修建,才能让所有人都顺畅通行,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让他们深谙消费者沟通之道。
将这种经验带入汽车领域,无疑为传统汽车营销带来了新的视角。
雷总的沟通方式,总能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汽车信息传播的一次革新。
但话说回来,当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如何确保其科学性和严谨性,是每一个品牌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这不仅仅是营销的技巧,更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
产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其本质。
再新颖的营销话术,也无法掩盖产品本身的优劣。
消费者最终的评价,将取决于他们对产品的真实体验。
正如“观其行,而知其人”,用户对车辆的评价,将是其性能、品质、服务等综合表现的体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米在营销上的创新,确实为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过度依赖营销术语,而忽略产品本身的打磨,可能会让品牌陷入“虚胖”的境地。
毕竟,汽车作为承载我们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安全、可靠、舒适的驾乘体验。
营销固然重要,但最终赢得消费者青睐的,一定是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的变革,都伴随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小米与丰田的这次“对话”,或许只是这场行业巨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未来,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营销将如何演进,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