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铁网络的织密,私家车和电动两轮车的普及,曾经风光无限的客车市场如今难免有些孤单。这一行业增长低迷,连头部企业都开始寻找海外市场的突破口。不过,好戏还得属能源变革后的客车出口,一场“不按剧本来”的大戏正悄然上演。
把目光挪到新能源客车出口市场,咱们不仅仅看到了亮眼的数据,更感受到了新秀与老牌厂商之间的较量。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客车出口总量达到1.25万辆,同比暴涨35.04%。更精彩的是,昔日“恐龙级”的传统厂商竟被“新人类”按在地上摩擦,这其中浮现出的商业逻辑和产业变迁,令人深思。
当“领跑者”成了“挑战者”,比亚迪的逆袭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大看点。放在国内市场,比亚迪是不折不扣的“后起之秀”——一家客车制造的新锐公司,面对老牌劲敌显得有点晚到,但在出口市场上,竟然以3350辆的新能源客车出口和26.61%的市场份额雄踞榜首。更让人惊叹的是,不仅销量增幅高达37.13%,比亚迪的名字也从曾经“挺加油站的”到如今直接“电动满天下”,不仅占据市场,还扛着产业变革的大旗。谁说“新人”不可以“上位”?这恐怕是传统厂商的未解之题。
而头号老牌厂商宇通客车,这次成了客车出口市场的“二把手”。1-9月的成绩单上,宇通客车新能源出口量达到了2393辆,同比增长58.8%,也算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过,宇通首次屈居第二的位置,不仅打破了众人对于它“一哥”的惯性认知,也多少让人捏了把汗老大在国内市场的“统治级”地位,在海外竟然被后来的比亚迪抢了风头。今年的新能源客车市场,真是伯仲之间见真实,谁都逃不过风暴。
如果说比亚迪和宇通已经分食了蛋糕的大部分,那么位居第三的中通客车直接将这场比赛的悬念推向了高潮。有人戏称中通客车这匹黑马为“充电马”和新能源市场里的一级火箭,它靠着1329辆的出口量和300%的增幅,像跳绳一样鄙视着过去传统排名的规则。中通不仅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更宣布了一个新的时代再牛的传统车企,也不得不重视那些“不合规矩”的后来者。
对新能源市场的出口竞争,类似厦门金龙、苏州金龙这样的传统劲旅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苏州金龙,虽然以1023辆出口排名第五,但7.92%的同比下降还是给行业带来了一丝暗流涌动的危机感。要知道,竞赛场上风头更替是一瞬间的事,有些老牌企业还是被年轻、精力充沛的对手追得人仰马翻。
有趣的是,就连一些原本未必是“专职”客车大佬的企业,也凭借创新闯出了名堂。比如南京来的开沃汽车,单是那522.78%的增幅已经让人炸了锅。创维电器跨界搞电动汽车,从家电跳到商用车领域,居然打得传统选手们措手不及。至于吉利商用车,远程客车一口气大涨1151%,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年前卖30辆,今年直接吹到超过350辆,这股力量说是“隐藏的大魔王”,也不为过。
当然,这场客车出口战斗的背后,还藏着几分 “险中求胜”的烟火气。毕竟,新能源客车目前主要跑的是短途的公交、通勤线路,远离了长途运输这个核心战场。而且,公交采购的随机性和单一订单大单的影响,让这些车企的出口成绩波动性很大。比如福田欧辉作为北汽集团的亲儿子,今年竟表现不够亮眼,同比下降了35.62%。说好的一家欢喜一家愁,新能源领域似乎也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差异化”的出口较量真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吗?是“新势力”干掉了“旧市场”、是年轻闯入者倒逼行业升级,还是换片土地改变风水?又或者说,新能源客车出口市场的繁荣究竟是否可持续,它的变数和风险谁能预测?
当轨道交通和电动车让国内客车市场失了速,出海成了破局的良药。但出海背后,靠抢单、追风、打价格战就能一路赢到底吗?这门生意,到底谁赚了谁的眼泪?等到最后那一天,我们会见证一个真正完全不同的客车江湖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