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来一下,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车圈的热门词儿悄悄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切换到了“以太网交换机”?讲真,听着像个很“硬核”的技术词,但一旦你混入电子电气圈,才知道背后多像个“万能调度室”——一言不合,娱乐、驾驶、安全、控制全线拉通,没它根本组不了大局,直接把CAN、LIN什么的拍在沙滩上一脸疑惑。
不过人有多大胆,IT和车企的“界线”就有多诡异。
你觉得今天的车和手机差别多大?
界面越来越像都不说,底层通讯那点事儿,其实也差不多。
但别急,有些问题,你不跳进去还真不知道猫腻有多深。
先抛个脑筋急转弯:
车载以太网——都讲了安全、高速、集成,结果配置这一步,有没有一把万能钥匙能让OEM、芯片厂、开发商集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块使”?
答案当然是:抱歉,今天真没,大家各玩各的,热闹得很——但热闹背后,乱得也是一言难尽。
你能理解吗?
咱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这两年,一提车机升级,光是一个交换机端口部署,头疼得开发工程师怀疑人生。
为啥?
用的那套AUTOSAR配ARXML,大麻烦:文件动辄几万行,格式层层嵌套,基本属于“大神”才能看得懂,初学者只觉得像进了迷宫。
想diff下看看新老版本改了啥,emmm,算了,等于大海捞针。
更魔幻的是,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一套定制化工具链,手头常常得三个屏幕一起开,ARXML配AUTOSAR驱动,结果可能还得迁就芯片商私有的SDK。
协作和测试直接拉跨——一个功能测试,光梳理配置文件就得三五天,还得祈祷不要出啥奇葩bug。
行业外的人可能觉得夸张,但业内吐槽都是这样的:“新建项目少一周光处理配置文件?”
太天真,一周恐怕刚摸明状况。
活脱脱就像玩轻功的和抬棺的在一个团队配合,你往前,他往后,啥也发挥不出来。
其实IT那头玩得花,经常用一种叫YANG或者SNMP的模型,但这玩意儿再好,到车载环境一试,直接崩——资源占比太重,系统一开机慢得还不如用老掉牙的CAN。
一句话:配得起来,跑得不起来。
怪不得,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一部分要是再不统一,软件定义汽车就永远隔着最难跨越的那道坎,永远没有“标准”。
终于,最新的2025年AEC慕尼黑会议上,宝马、Technica等大佬抛出FLYNC方案。
FLYNC这东西,说简单点就是“用YAML数据描述取代ARXML”——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小红书笔记替代了古文观止,信息直白、精炼,好维护,最好还能一键回退。
YAML和你用过的JSON说不上那么像,但一比ARXML,简直就像两个时代的产物。
文件小、结构明、不藏私货,哪怕你水平一般,也敢直接点开改逻辑。
更重要的是,这套东西和Git一块玩耍,那才叫爽。
配置迭代差异一目了然,协作效率蹭蹭上去,CI/CD流程不用担心谁改了哪一个关键参数还得拿纸条记。
团队成员项链也不容易搞断,咱还敢夜里大胆“合并分支”。
当然啊,纯靠新模型不是银弹。
大家说着开放、解耦、开源,现有AUTOSAR的生态还盘根错节。
各种工具习惯了ARXML,你让它说换就换?
光是迁移的数据、互操作性、配套工具持续学习更新,都能让不少老开发员想当场举白旗。
但转念一想,你要“继续秉持繁琐”,那就是越做越乱。
配置模型这一步,其实更像是产业生态的分水岭。
你越早创新越早痛,晚一天折腾,日后补课就越遭罪。
同时现在有个门槛,FLYNC本身还不是行业“铁规”,宝马、Technica都在号召统一,但不少小厂还在旁边观望。
要是开源新模型走一人一套风格,那比谁都乱。
碎片化变成“超级碎片”,那可真是“走到头也在原地”。
其实抛开这些小动作再看大局,大家心头最难受的,从来都不是“到底用谁的配置模型”,而是“车用环境和IT那套,是真正能无缝融合吗”。
人家IT早把YANG搞得天花乱坠,结果到了车这边,资源受限、安全需求现看现改、还得讲实时性,完全不是一个套路。
小游戏装大内存,玩不起。
你问有没有折中的法子?
没人敢拍胸脯,但眼下轻量化、有机集成、适配嵌入式环境,这几个标准已经啪啪打在每个芯片、每个OEM、每个Tier 1的脸上。
没得选,就是“逼着进化”。
而实际上,如果不借助标准,光是不同芯片、不同软件、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都可能把开发团队直接拖进无底黑洞。
数据简单算一下,“要适配n个操作系统、m个芯片商,传统方法得写(n+nm+nm)个适配模块”,你要是热爱加班,这绝对是天选之地,谁都跑不了。
一旦有平台无关的管理协议,中间那部分活立马缩成n+m,开发直接少一倍,行业节奏都跟着提速。
这就是效率革命带来的好处。
有人又会问,协议都标准了,安全性能还能保证不?
管理协议SOME/IP的方案一出来,从会话密钥、链路监控到MACsec加密,流程全都一步到位,SecOC机制、端口诊断、状态监控、计数器查错——该有的一个都不落,既轻松涵盖硬件级安全,也能应对后续迭代需求。
再聚焦到软件栈本身,大佬们提出另一套“左移一切”的思路,意思就是开发和验证前后完全一体化。
一上来就用标准开源组件,如FreeRTOS、OpenBSW、lwIP,配合轻巧的实时操作系统和组件化堆叠,打造能打、可测、一致好用的底层环境。
开发周期缩短,通用模块“你有我有大家用”,团队混编也不怕代码打架,无非就是少几顿夜宵多点自由。
这种理想,不止是开发者福音,更像是给厂商和芯片商打了定心丸,谁也别想着捣鼓逆向生态,统一才是大局,只有共赢才能少内耗。
当然,标准一致远未到“美满结局”。
毕竟OPEN ALLIANCE TC19相当于才刚刚登船,路上等着它的,是作为产业升级门槛的“迁移成本”和“工具链锁死”。
你以为仅靠一个FLYNC模型就能迈过所有历史恩怨,两下子解放全行业?
那才叫乐观派。
战线拉得越长,单点突破的困难系数就越高,谁也做不到“一个模型打天下”,但方向对了,拧绳拧进去了,总会比摁着老模式不放更能走远。
说到这里,其实值得深思一件事:车载以太网的今天,就是传统车与智能车融合的一个最大缩影。
当初大家都在想“电子电气架构能有多怪?”,今日一瞧——娱乐、控制、安全全交给以太网,硬件和软件缠成一团,缺乏标准,合作困难、调试要命。
一旦各家自拉自唱,就像升级打怪时碰到全区不同副本,打着打着还得切账号,体会完全不一样,效率全无。
标准的真正难点,从来不在于“发明新方法”,而在于“谁先迈步统一,全行跟进”,以及“老一套的阵地什么时候彻底被淘汰”。
FLYNC本质是一次信号:只要大家愿意一起革旧鼎新,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最后归根到底,汽车行业和IT行业之间,还是欠了那根“桥梁”。
只要轻量、开源、通用往前推进一寸,开发者的夜灯就能早关一点,这才叫数字化进化的温度。
你觉得车载以太网下一步能把标准链条压实到什么程度?
会不会哪天突然有一套“全车通杀”的配置生态彻底取代今天的混乱格局?
欢迎大家大胆开麦,一起分享你的看法——你是信“闭门锁钥”安稳是福,还是愿为“统一开放”硬刚一把?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