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发现了?身边骑ADV的人越来越多,可真要下手时,对着一堆参数却犯了难。2025年ADV市场销量涨了23%,其中750-900cc的中排量车占了六成还多。这说明大家选车越来越理性,但为啥还有人买完就后悔?
其实问题就出在只看排量不看场景。选ADV就像挑鞋子,跑鞋再好,爬山也不如登山靴。与其纠结排量大小,不如先想清楚你常去的地方——是城市周边的公路,还是翻山越岭的野路?是跑长途摩旅,还是啥路况都想试试?
先说说动力。别一上来就问“多少马力”,那没用。烂路上,低转时的劲儿更重要,比如KTM790在6500转就能有87N・m的扭矩,陷进泥里一给油就出来了。可到了公路上,超车就得看高转的本事,凯旋900GT的108匹马力,高速上超个大货车心里特踏实。
还有缸体,单缸、双缸、V缸差别大了去了。本田的270°曲轴双缸,骑起来震动小,城市通勤舒服;宝马的并列双缸,发力直接,跑长途有劲儿。不是说哪个更好,就看你常在哪儿骑。
车架和悬挂藏着不少门道。离地间隙超过200mm的,像KTM790,随便过个大石头不费劲;180-200mm的宝马850GS,公路越野都能来点儿;要是经常在城里转,铃木DL650那样低于170mm的就够了,重心低还好操控。
悬挂也分三六九等。KTM用的WPXPLOR能调的地方多,烂路随便造;本田的ShowaSFF-CA稍逊一筹,但日常够用;入门款的不可调悬挂,就别指望它能应付太复杂的路了。
电控系统不是越多越好,得看你需要啥。爱越野的,一定要选能关掉弯道ABS和牵引力控制的,不然轮子陷进泥里想打滑都不行,KTM在这方面就很懂玩家。跑长途的,定速巡航和动力模式切换必须有,宝马850GS的这些功能,能让你少遭不少罪。天天通勤的,低转辅助和防滑功能更实用,本田XL750这点做得挺贴心。
车重和重心太影响操控了。KTM790才199kg,比本田XL750轻了9kg,别小看这9kg,在非铺装路面上,容错率能提高三成。重心也关键,本田的高油箱设计,跑公路稳当,但压弯时就没灵活了。
续航和维保是长途旅行绕不开的。油箱至少得20L,像铃木DL650那样,跑400公里没问题,不然总找加油站多扫兴。维保成本上,本田最省心,然后是KTM和凯旋,宝马稍贵点,但现在国产化后也降了三成。
要是你天天跑高速,通勤超过200公里,凯旋Tiger900GTPro准没错。三缸机比双缸的平顺多了,80公里时速时震动小四成,欧系车架配公路胎,压弯角度比宝马还多5度,跑起来特爽。
摩旅选宝马F850GSAdventure准没错。有人说它低速震动大,其实花1500块升级下ECU就解决了。原厂带三箱和加长风挡,省了不少改装钱。最关键是轴传动,跑6万公里都不用怎么维护,太适合长途了。
越野玩家就认准KTM790AdventureR。钢管编织车架加200mm悬挂,抗冲击性比同级车强35%。分体式油箱降低了重心,在沙地里操控性特别好。预算有限的话,2023款二手才8万多,比新车划算两成。
啥路况都想试试的,本田XL750Transalp很合适。单顶置凸轮轴结构简单,在高原上故障率只有欧系车的四分之一。70%公路30%越野的定位,刚好符合九成用户的实际需求。就是没有无内胎轮毂,扎了胎救援成本高点儿。
买二手得注意,宝马车超过3万公里,得查查水冷系统的密封圈;KTM要看看电子油门传感器。想捡漏的话,2024年的铃木DL800DE不错,二手9万左右,越野性能能跟KTM比一比。
改装先换轮胎,公路就用AngelGT,越野换AX41,再装个护杠,这俩最实用。别花冤枉钱搞电子减震,八千多块花出去,感觉不到啥差别;轻量化链轮也别换,提升不到1%。
长期用的话,本田最省钱,5年6万公里总成本大概3.2万,宝马就得5.8万了,差不少呢。
最后问一句,你去年跑的那些非铺装路,真的需要200mm的离地间隙吗?选车还是得从实际需求出发。新手的话,本田XL750不容易出错;老玩家想玩得尽兴,KTM790准没错。对了,听说2025年混动ADV要来了,五菱和比亚迪都有动作,说不定能给市场带来大变化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