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数据,30-50万区间的插混/纯电SUV最近一个季度同比增约8%(体感/估算/样本少)。展台灯光照在泰山格栅,我对同事说:这价钱,靠谱吗?
他答:等市场给出答案。
若按两条路定价,先谈卖得贵。区间大致32-42万(体感/估算/样本少),顶配到45-50万也并非没有可能。泰山要做的,是要么成为品牌高度的旗帜,要么坐稳市场的量级。对比同价位的对手,实操差别其实挺明显。梦想家靠华为全家桶和ADS 4.0拉情感,座舱更顺滑;泰山靠65度大电池、原地掉头、四驱等硬件堆叠,实用性强,但日常体验上可能不如梦想家那么顺手。泰山的插混身份也带来一条路:如果走鲲鹏2.0方案,能拉低门槛,打出价格段的竞争力,但也会拉低情感高地的天然光环。对比之下,若单纯靠高高度去撬市场,风险就更大,因为市场的耐心不是无限的。
供应链就像赶集,关键零件到位决定出货节拍;研发则像做菜,口味变化要能快速切菜、换料。以华为全家桶、CDC+悬架的组合来看,成本与测试量级会往上走,时间线也被拉长。你能想象吗?如果产品线不再像梦想家那样单兵作战,泰山就需要用更清晰的性价比混合策略来换取市场接受度。
说得有点大,我先自我更正一下:我上文把定价决定成败放得太死,现实是,市场还看后续服务、口碑与持续的技术支撑。高价不等于高接受度,低价不等于低门槛,关键在体验和信任的叠加。若没有稳定的供应、可靠的售后与良好的使用感,价格再美也撑不住。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觉得,泰山到底该定在30万、40万,还是50万?华为全家桶在高端SUV上,究竟是不是销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同价位的对手里,品牌高度到底能不能换来足够的市场容忍?
有点小情绪:这类话题一谈就容易陷入价格即正义的误区,我也在尽量避免被标签化。再说点实际的:笔者不是替谁背书,只是把数据和日常体验拼起来给你看。
临场小计算:若泰山以纯电续航370km为卖点,电价0.6元/度,按每百公里用电约20kWh计算,纯电成本约12元/百公里;若全混合脂肪都跑,假设油耗折算后综合成本在20-25元/百公里(粗略)。这只是个 rough 框,不代表最终定价的真实压力,但能帮助理解看起来贵的东西,背后到底省不省得出成本。
有位销售同事对我说过一句话:
车重不一定是坏事,路上稳就行,关键是你买得起维护,别指望靠一次性降价解决所有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泰山门槛的近景照片,镀铬条与车身衔接处的微小光痕被灯光放大,瞬间让我意识到:高端感不仅是数值,还来自细节的把控与光线的讲述。
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选?你愿意为品牌高度多花几万,还是更看重实际用车体验和日常可控成本?你觉得这波定价逻辑,会不会让泰山成为一个想要但不一定买得起的门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