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

车灯把会场照得如白昼,翻译耳机混杂着阿拉伯语、印尼语和土耳其语,我在角落默默数了数现场的外国面孔——几乎能和国内媒体人数对半开。坐标芜湖,这气氛比“联合国大会”还要国际化,有点像举办科技世界杯,主队是奇瑞。台上尹同跃一拍桌子说了句“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像推开自助餐门的大厨:“吃好喝好,今天都得看我的。”

我不是很好被摇晃激动的人,见过不少“肌肉展”,也见过不少把空气吹成棉花糖的发布会,但奇瑞这次,倒真是有点不一样。尹同跃的底气不是靠字幕涨格调,也不是靠恶补网红词,而是靠台下3000多名全球合作伙伴和80多个国家的外媒冷静地直盯盯看着,靠技术设备像堆积木一样砌满全场。证据就在场景里——有国际化,有现场质疑,有真刀真枪的技术对垒。

但肌肉究竟有多硬?不妨跟着这场发布会继续拆解。如果你是用户,是供应商,是同行,面对某品牌声称技术突破、全球化创新、智能上车,你信几分?又期待几分?“不客气”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实力给的直脊梁,还是自嗨式的自我感动?

咱们先谈技术。从鲲鹏天擎发动机、高能固态电池,再到方舟技术的越野能力展示,全部拿得出手。最醒目的是鲲鹏天擎发动机,热效率48%。别看数字不大,业内大多在42%,每升高1个百分点都有点“工业奇迹”的意思。把这一数字落到日常,意味着一箱油多跑几十公里,油价涨跌都能心大些。别的企业宣传概念车做加法,奇瑞则玩“追赶热效率天花板”的极限减法,节能减排喊了这么多年,终于不只是PPT里的理想主义。

继续向下看,90mm的轴向磁通双电机,小身材造出更大空间,标准家轿里塞豪华轿车的舒适感,不容易。固态电池安全性做到 “针刺不起火”,很难让电池在发布会被烧出花来(对不起,厂商们,有火花的场面我是真见过)。最后再来个“纵横方舟技术”,秀肌肉的方式也不走寻常路,捷途G700逆水行舟,水底听着涡流,车身听着欢呼,要是在80年代,能直接写进教科书当科幻了。

技术都是为用户解决麻烦,不是为了拍抖音。用户要省油,就做热效率全球第一的发动机;要空间和操控兼得,就把电机做小做轻还做高效;担心短途焦虑和电池热失控,就扛起固态电池旗帜;大概率遇不到进水路面,但一旦碰到有纵横方舟保命。这些描述,与其说是“技术奇点”,不如说是“解决方案收割机”。

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有驾
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有驾
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有驾
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有驾

说技术没情怀?也未必。就像这次新车型发布,尹同跃说要“豪华越野平权”——听着就不像资本市场的甜言蜜语。多数人拒绝越野并不是自己没理想,而是觉得“赔不起”,现在突然被允许普通人去“翻山越岭”,反倒有点莫名的亲切感。

不过,智能化才是这场发布会的隐藏主线。奇瑞一直被诟病“理工男式短板”——豪爽谈机械、谨慎聊智能。但人家没绕道乌托邦,反而采取了硬核式“临时抱佛脚”:与华为、地平线深度合作,建立大卓智能。这种补课,换在学校已经是要留级了,但奇瑞愣是在短时间内搭了一座系统,“家用到运营”“L2到L4”全覆盖。不是每个车企都有勇气把短板变成长版,除了自嘲,还真需要点扎实的研发肌肉。

比如新出场的猎鹰700/星途ET5,芯片直接冲到了560TOPS算力,用端到端技术架构做系统闭环。你完全可以把以往的智能辅助理解为一个班级排队递纸条,每个人只认自己的工作,交接出点遗漏也没人追责。奇瑞的逻辑倒像闷头大自习:一个人搞定,从感知到决策全是自己的思路,干净利落,响应更快。更别提Robotaxi先行体验版已经在上海做到了主驾无人载人运营,16万公里零事故,有点“理科生复仇”的快感。

当然,高光背后也有点“冷幽默”。你烧钱,奇瑞用年报展示给你看;你名校光环,奇瑞在全球协同拼图;别人围墙高筑,防火防盗防抄袭,这边则任由学者、供应商进进出出,搞成“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其实非常理想化,也非常中国式。“云端理想,地上泥浆”。做研发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一套“1+7+N”的“拼多多”全球模式。你不必佩服,但不能否认有效。

全球化就是结果论。奇瑞的数据很实诚:海外用户543万,累计服务1772万客户,平均25秒卖掉一辆车。这不是说出口就能“高大上”,其实在大多数中国品牌的全球化语境里,哪怕到现在,“低价走量”依然是绕不过去的槛。奇瑞居然能在中东市场把星途卖到三万欧元,跟大众、标致拼正面,这在十年前谁信?

原因很“物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研发”,欧洲主打纯电和插混,东南亚玩防水性和底盘,通过性优先,中东卷空间和豪华。不是一套方案自以为横扫世界,而是像打补丁一样把产品适配不同市场,甚至为每个区域定制研发、供应链和用工本地化。这不再是“卖车”,而是“把自己变成当地人”。说起来像国际主义精神,现实就是生产成本压缩、社会关系黏合、盈利模式多元。这几点,说穿了,就是稳。

我偶尔会对“造梦型新势力”有种半冷半热的看法——资本市场喜欢猎奇叙事,媒体乐见流量冠军,但对技术这回事,最后还得用日常、实在、抠门的工程师逻辑来丈量。奇瑞或许没有神话色彩,也不太擅长搞“汽车圈罗永浩”,但它的“不客气”,本质是以长期“饱和式研发”和本土化创新堵上路。多说没用,时间和专利量、研发投入、全球市场销量多半能给出更不偏不倚的答案。

我想福耀科技大学王树国校长在发布会脱稿喊出“想了解创新,到奇瑞”不是场面话。在中国,你可以找到无数家“梦想型车企”,却未必能随便捞一家“务实型创新者”。这世界从不缺故事,缺的是日复一日、不爱抖音、只用数据对话的工程师。

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有驾

奇瑞不见得十全十美,但它确实在改变“只靠出口走量”的时代叙事,也让汽车行业有了“技术为王,实用优先”的新模板。当车企的“肌肉”不再靠话术,而是靠热效率、自动驾驶数据、全球本土化能力支撑时,中国汽车才真正有了朝“汽车强国”转型的可能。

奇瑞办发布会,技术实力吸引外媒,全球化成亮点-有驾

你喜欢“爆红奇迹”,还是偏爱“笨鸟实干”?你更相信亮剑时刻,还是更看重日复一日默默迭代?

总有一天,全球化“肌肉秀”会褪色为行业常态。到那时,也许奇瑞的“不客气”会被更多同行效法,届时我们见证的,就是“全球中国汽车”的真正崛起。但问题来了:谁愿意熬得住这场寂寞的全过程?你也许会等到答案,但谁会成为下一个“不客气的人”?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