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破纪录,年销超40万辆,太仓驶向全球!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一个让人特别提气的数字:今年才过了七个月,咱们国家光是从江苏太仓这一个港口,就往国外卖了超过43万辆汽车。

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差不多六成,去年要花上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目标,今年七个月就搞定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说到出口大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上海港、宁波港这些大名鼎鼎的港口,怎么这个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响亮的太仓港,一下子成了国产车走向世界的“超级跳板”了呢?

中国汽车出口破纪录,年销超40万辆,太仓驶向全球!-有驾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咱们的国产汽车是怎么从太仓这个地方,浩浩荡荡地开往全球的。

咱们先想象一下那个场面。

就在不久前的8月12号,在太仓港的海通汽车码头上,那可真是热火朝天。

一边,吉利汽车自己家的巨型滚装船“吉速财富号”,正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把一辆辆崭新的国产车开进船舱里。

另一边,比亚迪的“合肥号”已经装得满满当当,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满载着将近九千辆汽车,缓缓离开码头,向着欧洲和非洲的大市场进发。

这已经不是什么偶尔一次的盛况了,而是太仓港每天都在上演的日常。

这一艘艘巨轮,装载的不仅仅是汽车,更是中国制造的自信和走向世界的雄心。

要说清楚为什么是太仓,咱们得先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

您要是打开中国地图,会发现太仓这个地方,位置实在是太妙了。

它正好卡在咱们国家两条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上。

这个位置,用行家的话说,叫“T”型交汇处,通俗点讲,它就像一个超级交通枢纽,既能沿着长江深入内陆腹地,又能顺着海岸线连接全球各大洋。

这种“通江达海”的优势,可不是哪个港口都有的。

这有什么好处呢?

咱们举个例子。

比如一辆新能源汽车,在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或者武汉的工厂里生产出来了,它要去德国。

在过去,它可能要先通过公路或者铁路,长途跋涉运到沿海的一个大港口,中间环节多,成本也高。

中国汽车出口破纪录,年销超40万辆,太仓驶向全球!-有驾

但是现在,它有了更聪明的选择。

它可以直接开上一艘内河驳船,顺着长江“坐船”而下,一路悠哉地就到了太仓港。

这种“江海联运”的方式,成本非常低。

今年前七个月,就有超过四万六千辆车是这么过来的。

当然,选择还有很多。

如果车企在合肥、南京这些离得不太远的地方,他们可以把成百上千辆车集结起来,坐上专门的铁路班列,轰隆隆地直接开到港区里,这叫“铁海联运”,效率极高,适合大批量运输,已经有超过十万辆车选择了这条路。

最灵活的当然还是公路运输,就像我们平时叫的快递一样,四面八方的汽车通过高速公路网,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太仓,这种“公海联运”是绝对的主力,贡献了超过二十八万辆的出口量。

你看,长江水运的低成本、铁路专列的大运量,再加上公路运输的灵活性,这三者在太仓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公铁水”互通的立体交通网。

车企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成本和时间要求,自由组合出最优的运输方案,就像点菜一样方便。

物流成本大大降低,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这对于利润本来就不算高的汽车制造业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所以,全国各地的车企,特别是长三角和长江沿线的车企,都愿意把车送到这里来出口,太仓港的汽车出口量自然就“井喷”了。

除了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这个“硬件”条件过硬,咱们还得说说这背后的“软件”服务。

一个地方的生意好不好做,服务和效率是关键。

在这方面,太仓海关这些口岸管理部门,可以说扮演了“金牌店小二”的角色。

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企业来报关,而是主动走出去,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随着出口的汽车越来越多,码头上堆放汽车的场地不够用了,车来了没地方停,怎么办?

太仓海关立马和码头方面协调,想方设法愣是给扩建了超过四万平方米的堆场,相当于多建了好几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的停车场,一下子让车辆的流转运载能力提升了近八成。

中国汽车出口破纪录,年销超40万辆,太仓驶向全球!-有驾

这就好比原来一条拥堵的单行道,现在给你拓宽成了双向八车道,车流自然就顺畅了。

他们还针对不同车企的特点,提供“私人订制”服务。

比如,从比较远的内陆地区运来的车,他们会派业务专家帮企业算一笔经济账,分析是走铁路快,还是走水路省钱,然后提前协调好场地和泊位,确保车一到港,就能最快地装船,船一靠岸,就能立刻开始作业。

通过加强铁路、公路、码头之间的信息共享,让各个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避免了信息不通畅导致的等待和延误。

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企业感到特别省心和踏实,自然更愿意把这里作为出海的首选基地。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那就是中国车企自身的强大。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新闻里提到的“深圳号”、“吉速财富号”,这些都不是传统航运公司的船,而是比亚迪、吉利这些车企自己造的船。

他们为什么不租船,要自己下场造船呢?

这背后可是一盘大棋。

过去,咱们的汽车要出口,得求着国外的海运公司,船期、价格都得听人家的。

尤其是在前两年全球海运紧张的时候,运费涨上了天,还常常“一舱难求”,车在港口堆积如山就是运不出去。

这种被别人“卡脖子”的滋味,我们的车企尝够了。

现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想明白了:既然我的产品要卖遍全球,那连接全球市场的“高速公路”——远洋运输船,为什么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己造船,首先就解决了运力的问题,我的船我做主,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其次,可以把物流成本控制在自己手里,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实力的象征。

当一艘印着中国汽车品牌标志的万吨巨轮,满载着自家生产的汽车,缓缓驶入国外的港口时,那种视觉冲击力和品牌震撼力,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比拟的。

它向世界宣告:中国汽车不光是来卖产品的,更是来构建全球化产业链的。

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到了“产业能力和标准输出”的更高阶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