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295万辆销量的背后:不仅仅是数字,还有技术、品牌与生态的协同成果

当大部分车企还在拼价格、拼补贴,甚至靠单款车型冲量抢市场份额时,吉利给出了一个有点“反套路”的成绩: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接近295万辆,同比增长约29%。 这不是一场靠降价制造的短暂热闹,而更像一次多条战线同时开花的稳健反攻。

问题抛出来:在“以价换量”成为主流的环境里,吉利凭啥不跟着卷而能跑赢? 先看最硬的数字。 新能源车型贡献了159万辆,增速接近68%,新能源渗透率已到54%,第三季度甚至升到58%。

吉利295万辆销量的背后:不仅仅是数字,还有技术、品牌与生态的协同成果-有驾

这组数据不仅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不少,也表明吉利把电动化当成主战场,而不是边角料。 更有代表性的变化是产品力的扩展:银河品牌快速放量,年内增长超过两倍,累计约87.5万辆;极氪和领克也分别贡献了十几万、二十多万的销量。

更关键的是,高端车型开始跑量——领克900、极氪9X等车型不再是小众的“秀场品”,而是推动品牌溢价的真刀真枪。 但这并非“弃燃保电”的极端玩法。

传统燃油阵营依旧稳住了底盘:中国星系列卖出约91万辆,逆势增长约5%。 新车系的上线也补齐了产品谱系的空缺。

这样的组合意味着两条腿走路:新能源领跑,燃油托底,抗风险能力更强。 换句话说,吉利没有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篮子上,这比一味讲爆款更有韧性。

技术层面,吉利的动作有点科幻。 9月搭建完成的“星座”由64颗卫星组成,实现了除南北极外的实时全球覆盖。

很多厂商还在争论车机芯片谁强谁弱时,吉利已经把竞争维度拉到“车-星-地”协同。 部分车型已经把卫星通信装上车,这不是噱头,而是把出行的可靠性和服务能力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把车与天空连起来,这种思路像极了给汽车插上了备用“翅膀”。 技术的外延也在扩大。 商用新能源车辆增长接近50%,吉利还把目光投向海上:全球首艘醇氢电动船“远醇001”下水,表明技术溢出正在变为多场景落地,从乘用车拓展到商用车、航运等领域。

这种多维度的技术应用,让企业的创新不再局限于一条赛道,而是在多个场景中交叉验证和反哺。 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值得玩味。

前三季度海外出货接近30万辆,9月新能源出口占到36%。 这说明吉利海外策略已经从“靠燃油车走量”转向“以新能源产品切入”。几款针对性投放的车型在英国、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地亮相或上市,领克还进入了捷克、奥地利、瑞士市场,欧洲不再是试水,而是开始深耕。

出口结构在优化,目标市场在精细化,本土化服务也在跟上,这是“出海”质量提升的体现。 组织和资本动作也在配合业务目标。

“一个吉利”战略推动品牌与业务整合,吉利与极氪的合并进程、23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都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公司对自身长期价值有信心。 这种内外兼顾的治理和资本运作,让外界看到增长的可持续性,而非一次性暴增。

这么看的话,295万+、29%的增长背后不是偶然。 它展现的是一种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驱动的演进:用技术塑造护城河,用产品组合平衡周期波动,用全球化策略分散市场风险,用资本动作稳定预期。

行业里那些靠“价格战”硬冲销量的企业,短期或许抢到份额,长期能否建立壁垒则另当别论。 吉利现在的打法更像是把跑步变成马拉松训练:既要短跑的爆发力,也要长跑的耐力。

真香?或许有人会笑这话,但数据和市场反馈暂时还算给了回应。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吉利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买车不再只是看单一的续航或补贴,更多是看整体服务能力、跨场景的技术支持和品牌溢价空间。

卫星通信可以在偏远地区提供更可靠的救援;天下无极的商用解决方案能为货运企业节省运营成本;海外本地化产品则缩短了适应周期。 换言之,汽车从工具变成了“出行生态的一环”。 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也很现实。

全球市场竞争更激烈,供应链、软件定义汽车、法规合规、品牌认知都需要长期投入。 能否把卫星、能源、电控这些技术成本迅速摊薄?能否把海外市场从试水变成稳定的利润来源?能否在不牺牲毛利的前提下继续放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吉利能否把这次亮眼表现变为常态。

总结一点:吉利的这轮表现给行业带来一个启示——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支撑。 把产品线铺稳,把技术边界向外拓展,把海外布局做深,再用资本和组织效率把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生态,这才是可复制的路径。

说到底,汽车行业的未来不只是车越来越多,而是服务、技术、全球化协同得更顺畅。 你怎么看?在当前车市的“降价潮”与“技术赛跑”同时发生的情境里,其他车企能否复制吉利的打法?还是说这条路只有少数玩家走得通?欢迎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