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最近特别喜欢谈一个词,优雅。
讲真,在现在这个车圈,优雅这个词,就像是在KTV里唱美声,就突出一个不合时宜。大家都在掀桌子,你在这儿跟我谈餐桌礼仪?隔壁桌的都快打出脑浆了,你还在用刀叉切牛排,是不是有点行为艺术了?
所有人都杀红了眼,卷价格,卷配置,卷老板的直播时长,卷发布会的PPT页数。什么智能驾驶,什么万里续航,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CEO本人都塞进后备箱里当赠品。整个行业都处在一种“我不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的癫狂状态。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不存在的。
这时候,上汽出来说,我们要“从容”、“优雅”地跃迁。我第一反应是,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现在连上汽老师也开始有点东西了。
但你仔细一看数据,坏了菜了,人家好像还真不是在说胡话。9月份销量44万辆,重回行业第一,新能源卖了快19万辆,创了新高。智己LS6那个订单数据,上市27分钟锁单破万,感觉就像便利店老板补货一样轻松。MG在欧洲更是杀疯了,把欧洲老家的品牌打得一个趔趄。
这就很魔幻。一边是整个市场都在进行“黑暗森林”大逃杀,另一边是浓眉大眼的“国家队”代表上汽,泡上一杯枸杞,告诉你,年轻人不要那么大火气。
这种反差感,才是最骚的。
上汽的底气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它凭什么能“优雅”?
说白了,就是家底厚。就像一个修仙小说里的名门正派,功法可能老了点,招式没那么花里胡哨,但架不住人家灵石多,丹药管够,山头大。当别的玩家还在为下一轮融资愁得睡不着,担心下个月工资发不出来的时候,上汽可以慢悠悠地表示,不慌,我先闭个关,你们先打。
你看,新势力的逻辑是“闪电战”,必须快,快到所有人都反应不过来,在巨头转身之前抢下市场。因为他们不快,就死了。上汽这种巨头的逻辑不一样,它的体量决定了它不可能玩闪电战,它那个身板,转个身都得半天。所以它的策略是,筑高墙,广积粮,然后等你打累了,它再出来一拳把你干趴下。
这个“高墙”和“积粮”,就是它那个庞大的基本盘。合资品牌再怎么被唱衰,依然是巨大的现金奶牛;自主品牌荣威MG,虽然前几年有点迷,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渠道和用户基数摆在那。海外市场更是独一档的存在。上汽的家底,就是一个巨型的压缩毛巾,平时看着就那么一块,真到了要用的时候,泼上资源,能给你变出一整个舰队。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挺形象的。
所以,上汽的“优雅”,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基于绝对实力的凡尔赛。它不是不想卷,而是它的卷法不一样。新势力是拿命在卷,上汽是拿利息在卷。这就不是一个维度的战争。
当然,光有钱也不行,思想跟不上,那就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典范。过去几年,上汽确实给人一种“大象转身”的迟钝感,好像总是慢半拍。但现在看,这头大象不是睡着了,可能是在憋大招。
这个大招,就是一套从大脑到四肢的系统性重塑。
大脑层面,是想通了。想通了什么?想通了在新能源时代,过去那套“中庸之道”不好使了。你必须得有自己鲜明的标签,得有能让用户尖叫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了智己,这个品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理工男喝多了”的偏执劲儿,什么灵蜥数字底盘、什么四轮转向,把一堆压箱底的好东西全往上堆。目的就一个,先别管卖多少,先把技术的高地站住了,把“我很牛逼”这个印象打出去。这帮人,是真的要把人往死里逼啊!
四肢层面,就是执行力。你看最近上汽发新车的速度,跟下饺子一样。智己LS6、荣威D7、MG Cyberster,一款接一款,而且每款车都有明确的定位和技术亮点。这说明内部的组织架构和流程已经理顺了。以前可能是层层审批,开会能开到地老天荒;现在估计是产品经理直接跟工程师锁在一个小黑屋里,搞不出来不给饭吃。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换过几轮车的中年人,对这些东西的看法其实很简单。我不在乎你那个屏幕是8155还是8295,我就在乎它卡不卡,死不死机。我也不在乎你讲了多少高大上的技术名词,我就看你这车开起来顺不顺手,坐起来舒不舒服。自动驾驶?讲真,在“老头乐”都能给你玩出“反复横跳”的中国路况下,我更相信我自己的脚。
上汽现在做的,就是把那些“不明觉厉”的技术,翻译成用户能感知到的“真香”。这是一种开窍,一种顿悟。
而最关键的一步棋,也是最体现上汽“悟了”的,是和华为的合作。
上汽和华为合作的尚界,本质上是什么?
本质是上汽想通了,或者说,终于不装了,摊牌了。它承认在智能化,特别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块,自己从零开始追赶,时间成本太高,风险太大。那怎么办?很简单,打不过就加入。自己的灵魂练不出来,那就先外包一个,先把肉身(销量)保住再说。
这就像是《道诡异仙》里的主角,发现自己修炼的功法有大问题,随时可能爆体而亡,于是果断换条路,去修行别人的“心法”。虽然过程可能很痛苦,甚至有点丢人,但能活下来,就是牛逼。但能活,就是能活。
这步棋,高就高在“务实”。过去的上汽,是有“灵魂洁癖”的。强调全栈自研,强调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当然没错,但时代变了。现在的竞争,不是技术单点的比拼,是生态的对抗。华为用几年时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堪称“玄学”的用户心智和技术壁垒。会买华为系车的人,他就是冲着华为这块牌子来的,你跟他说上汽的底盘调校多牛逼,他可能都听不进去。说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馆的葱油饼做得是真不错,每次路过都忍不住。
所以,上汽跟华为合作,不是简单的1+1。上汽提供了它最擅长的东西:世界级的供应链管理、品控和大规模制造能力。而华为提供了它最擅长的东西:一套能让用户产生“信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我用我的长板,换你的长板”的交易。上汽等于给自己装上了一个“任意门”,直接空降到了智能化竞争的第一梯队。而华为,也拿到了它梦寐以求的、能够冲击最大众市场的产能和渠道。
所以,最后的赢家是谁?不是上汽,也不是华为,而是我们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消费者。就问你爽不爽?
上汽的“优雅”跃迁,其实是一场精心算计过的“不体面”的胜利。它不再纠结于身段,不再执着于虚名,而是用最现实、最功利的手段,去解决最要命的问题。它用行动告诉你,成年人的世界里,活下去,比姿态好看重要一万倍。
这种卸下包袱,直面现实的“顿悟”,比喊一万句华丽的口号都管用。蜿蜒的苏州河见证了上海的过去,而上汽这头刚刚睡醒的东方雄狮,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决定着牌桌的未来。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