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还是得好好合作
最近,汽车圈终于喘口气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一个月芯片断供让人很焦虑,不过现在终于见到转机,而且这事儿,不只是汽车圈关注,其实是全球产业链的风向标,所以我想说,今天的问题不是谁控制谁,而是谁能走得更远,怎么合作才是王道。
我们都能看出来,这次芯片断供,说到底是全球依赖互相之间的产能,又是技术,又有原材料,甚至还有人力资源,比如汽车芯片这个东西,不是谁能一家独大,荷兰政府突然介入安世半导体,其实想的是“安全”,不过中国这边就立刻暂停出口,这一来一回,直接动了全球汽车的大链条,大家都慌了,好比多米诺骨牌,一推,全掉。
安世半导体产品虽然不是整个车用芯片市场最大头,不过它做的很多东西,是汽车制造的底层件,例如晶体管、二极管,这些听着不起眼,却撑起车的骨架,尤其是现在汽车电子化明显,一辆普通轿车,可能集成上千颗芯片,如果缺一颗,生产线直接停,当然不仅是日本本田受影响,其实通用、奔驰都心惊胆战,毕竟现在都讲究“准时生产”,一点闪失,全线堵住。
那我们再看有意思的例子,比如2021年的芯片荒,全球各地其实都受影响,福特汽车就在美国关停了好几个工厂,当时据行业研究机构IC Insights报道,全球缺芯导致汽车产业损失高达2100亿美元,由此可见,产业链里只要一个环节有变,影响的不是一两个公司,而是整个供给体系。
芯片断供缓解其实有个转折点,11月6日荷兰政府说,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几天内恢复供货,然后11月7日又表态准备暂停控制令,11月8日华尔街日报确认,荷兰真的不管控了,德国欧摩威公司和博世都说,芯片开始从中国出口,这种节奏,只能说明各方迫切需要“链”连,毕竟再拖下去,就是整个欧洲汽车市场失速。
这个事,也能看出其实单边主义行不通,哪怕你是荷兰,掌控部分高端技术,其实也得依赖中国封测能力,毕竟安世的芯片得在中国组装后,运到全球才成品,这不是你一家说了算,全球化的本质,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不仅仅是企业利益,而是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的互相牵制。
再举个外部案例,比如苹果公司造手机要依赖日本的精密机器,中国的组装工厂,还有美国的软件,全球 50 多个国家才能产出一部 iPhone,这样的分工,其实是现代制造业的命脉,你断了哪个环节,苹果最后也造不出来,像最近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技术管制,其实也影响了美国自己的企业芯片用料,导致成本上涨,生产周期延长,每个人都受影响,谁也脱不了身。
所以这就说明一件事,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靠的不是谁强硬,而是如何共赢,比如荷兰最后选择搁置管制,其实是看见了大势,不能孤立自己,否则伤害整个汽车圈,自己也不会赚到什么好处,那中国这边强力介入,守住了自身企业,也帮着全球“解堵”,这就是关键沟通的作用,打开一扇门,大家都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风波让很多企业重新思考供应链风险,比如大众集团就加快在北美自建芯片供应线,丰田也开始布局东南亚分工,目的是分散风险,其实这也是对全球化的另一种应对方式,不过一刀切,绝不是各方想要的结果,大家还是要想办法理性协作,仅靠自给自足,远远不够。
全球芯片供应危机,刷新了大家认知,其实“独行快,众行远”这句话很扎心,全球产业不是一两国撑起来的,而是分工合作,各自取长补短,比如芯片研发要技术,封测要工艺,组装需要成本最优,都是链条拉长带着整个产业跑,伤害某一个环节,最后受损的是全球市场和每个行业主体。
接着讲,未来其实谁也不能确定会不会再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现在各国都开始强化危机预案,像美国、欧盟都在制定供应链韧性计划,不过只有沟通协作,理性分工,才能保证行业持续健康,单边管控不会让任何国家独善其身,“安全”不是一堵墙,而是大家的话语权和规则共同维护。
简而言之,全球汽车芯片风波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只有开放和合作,才能把产业链做长做稳,单纯追求局部利益,可能短期有效,却无法应对广泛挑战,所以未来各国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要好好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在危机面前,更有韧性,掌握主动权。
那问题来了,如果全球化是大势,单边管控风险又在增加,未来全球产业链真的有可能彻底分散吗,还是大家会继续走向更紧密合作,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