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港股市场又来了个“新选手”——博泰车联站上了聚光灯,市值飙过200亿港元,后台队友阵容豪华,小米、东风不声不响也混进了股东席,而且还有个“科幻味”的地平线做基石投资者,看这架势,整个汽车智能圈都忍不住好奇:这次上市,是不是要掀起点浪?
说起来,汽车智能化这几年的热度,比咖啡店门口摊煎饼的大妈都要狠,谁家要不是跟AI、大模型、5G聊两句,都不好意思说是智能出行企业,博泰车联就是摸着这条“科技河”第一批上岸的老玩家之一。
这次在港交所亮相,发售价格定在102.23港元,发行了1043.69万股,算下来,募资总额超过10亿港元,等上市费啥的扣了,还剩9.19亿港元可用。
要说“背后大鳄”,开盘后立马上演一出涨停好戏,盘中价格最高飙到135港元,比发行价直接猛涨32%,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市值一下冲到200亿港元以上。
谁出的钱最多呢?基石投资者阵容不一般,地平线机器人砸下2个“小目标”(2亿港元)、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贡献1.9亿,Smart Ventures也搭台3890万港元,总共投资了4.65亿港元,锁定了四百多万股的筹码。
这边钱还没捂热乎,董事长应臻恺就站出来煽情了几句,说什么汽车智能化新机遇,AI、大模型、5G甚至6G都在路上,技术“天花板”还远着呢,未来的智能座舱能让车主越开越快活,安全、舒适、个性全是标配。
其实,这话听着既像行业标语,也挺有“画饼感”,不过,看看他们披着的技术底子,有点值得说道。
博泰车联创于2009年,放眼国内同行,算是头批“敢吃螃蟹”的玩家,经常在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上“甩开膀子”,没走传统硬件拼装那条路,从起步就说要搞“软硬云一体化”。
啥叫“一体化”?举个例子,其开发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其实就像是在一台车里装了“大脑”——你想听歌、导航、操控显示屏、监控驾驶人状态(比如你是不是在打瞌睡),甚至AR-HUD这些“黑科技”,都能一站式搞定。
在服务方式这块也挺讲究,客户要是懒,就直接买他们的全套:域控制器配操作系统再加一堆硬件,连程序员都省了。你要是手工玩家,单买组件或者提定制要求也没问题。这种“来者不拒”的模式,咋看都是在用户心里埋钉子,反复强化技术壁垒,客户离不开。
玩智能座舱这套,搞定客户才是王道。博泰车联做得如何?人家混迹车圈,已经被29家汽车OEM验证留用,其中20家是咱本土车企,6家合资、3家海外品牌;中国前五大OEM一半以上都用上了他们的方案,如今全球化步伐也开始加速。
合作的牌面够强,不仅和大众保时捷合作搞电动车型,连中国专属的车载娱乐系统都“开放生态”,让博泰车联等本土厂商插入。数据显示,这套系统2024年底启动,验证周期缩短,预计2026年正式装车,效率感人。
回头查查他们的财报数据,营收曲线跟坐上了火箭似的:2022年12.18亿、2023年14.96亿、2024年更是高达25.57亿,这涨幅比某些网红“涨粉”还夸张。毛利率过去几年虽然有点波动:14.1%、15.4%、11.8%,但光看绝对值,增长还是肉眼可见。
2025年前半段数据看也够猛——营收7.53亿,同比提升34%,毛利也翻了三倍多,13.1%,比上一年只有5.1%的惨淡数据直接“起死回生”。其中域控制器业务最风光,从2022年6.74亿涨到2024年19.59亿,占公司营收比例一路从55.4%拉到76.6%,带着整个座舱业务坐着云梯往上冲。
2025年上半年域控制器卖了26.6万件,平均单价2257元,比卖T恤的可赚多了。座舱组件卖了18.3万件,单价337元,看起来是小钱,但加起来也是块儿大蛋糕。网联服务也作为辅助类项目,不紧不慢地给公司加点稳定底气,主要方向就是给汽车厂商提供在线服务和平台维护,感觉像是帮客户做“IT采购”,有点基础、管点后台,赚点零花钱。
手头现金也不少,截至2025年5月底,账上还有9亿元,能把可乐泡桶里喝。
头部股东方面,也是一堆大腕。小米旗下天津金米、东风集团、一汽等车企,外加上海国盛、平安保险等知名机构都混成了早期投资者、股东阵营。你要是打听谁的股份最多,创始人应宜伦占着头把交椅,IPO前后股份从23.14%略降到21.53%,但“话事人”地位没啥悬念。
其它股东比例一堆,但大头基本落在创始团队、知名VC(像新昌创业投资、广州平安这类)、车企和产业基金手里,小米、东风这类型的“工业互联网新宠”分别拿下5.17%和2.42%的股份。在这个大家都想占山为王的智能座舱赛道里,有点互联网和传统车企“双混血”的意味。
拿产品说事,博泰车联最大的噱头,就是国内少数能把麒麟9610A芯片和鸿蒙OS糅合成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公司。有这个“鸿蒙概念”buff加持,资本市场更容易给溢价。一堆投资人都盯着你是不是下一个“生态黑马”。
上市其实可不只是公司和投资人捡便宜那么简单,车联网科技这条路本就充满未知数,这几年行业里卷得眼红。智能座舱的门槛在拉高,技术更新得跟抢红包一样随时在发生。大家都在争抢“主导权”,能不能把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圈,是不是真的能提供更好的安全和体验,还是得市场说话。
如果剥开上市这层糖衣,看内里,博泰车联想成真还得有三板斧:产品技术得有竞争力,还需要能稳住大客户,同时在海外市场要能软着陆。“看起来很美”的国际化战略,往往最容易被现实打脸,毕竟外国品牌文化、法规和消费习惯五花八门,不像国内那样“一呼百应”。
行业里的担忧也不少。比如座舱域控制器业务增长突出,可要是主流车企自己加大研发、或者砸钱找别的供应商替代,博泰这单一产品荒岛就可能瞬间凉凉。毛利率变化也提示着竞争压力,2024年才11.8%,相比前两年,跌得有点快;说明成本在涨,也许定价空间越来越挤。
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问未来智能座舱会不会像智能手机市场一样,走到“生态为王”“应用为主”那条路,那真说不准。博泰也一样,需要在保持技术先进的同时,拉住自家生态圈的活力,不然一旦谁家更快、更便宜,“客户粘性”这口锅也不保。
还有个潜在变数,培训“本地化+海外扩展”队伍,怎么让自己产品适应国外法规和市场环境,这比在国内和老伙伴们内卷要难多了。当前港股上市是个好台阶,但只是开局,真要在世界主流市场站稳脚,还得靠后劲。
那数据就像挤牙膏一样,手上现金“不缺”、业务规模逐步扩展,从投资人的角度讲,博泰这家伙未来的想象空间也的确大,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智能化变革的脉搏,把智能座舱做成车企跳不开的“心脏”,而不是过渡阶段的“替补队员”。
要是用网友的话说,这波上市挺有戏,投了钱的都在等着看后续剧情。后面若能延续这速度,把座舱生态做成圈层效应,不愁市场不青睐。反之要是内卷得太狠,竞争对手一轮猛攻,优势“砍半”,那也是分分钟教做人。
不过,该说不说,汽车出行变智能早已不是科幻故事,而是城市路上的新现实。你家那辆车,是不是已经能语音唤醒、自动导航,或许用的正是博泰旗下方案?谁知道呢!
说到这,“汽车智能化”到底会不会让咱上路更爽,更安全,更个性化?博泰车联这次上市能否开启行业新篇章?大家怎么看,是不是觉得车联网智能化很快就要成主流,而谁是下一个爆发点?
留言区见,咱聊聊,到底谁能撑老大?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