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刹车疑云”,为何总在关键数据上沉默?
特斯拉又双叒叕站上了风口浪尖。这次不是自动驾驶闯祸,而是广东潮州一起“狂奔2.6公里、连撞多车致2死3伤”的惨烈事故,在时隔一年半后等来了司法鉴定。结果一出,舆论炸锅:鉴定报告称“车主全程踩死油门”,一句“未发现车辆故障”就把车主的生死辩解全盘否定。
可你细品,这事儿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怪味。事故发生在2022年11月5日,到2023年11月才开庭,如今鉴定报告出炉,时间线拖得比那2.6公里还长。车主家属坚称“父亲想踩刹车,但刹车变硬踩不下去”,而特斯拉呢?照例搬出那句经典台词:“车辆数据正常,等待权威鉴定结果”。这话听着耳熟不?几乎每起“刹车门”纠纷中,它都像复读机一样准时响起。
最魔幻的就在这里:一边是车主赌上性命喊冤,一边是企业手握数据沉默。特斯拉明明能远程调取车辆行驶信息,却始终拒绝向车主公开完整数据。每次出事,它都把自己裹在“技术机密”的盾牌后面,让消费者在信息黑箱里盲人摸象。这哪是维权?简直是一场不对等的攻防战——你赤手空拳,对方却握着所有底牌。
更讽刺的是,这种“数据霸权”居然被写进了用户协议。你买特斯拉时签的那堆文件里,早就埋了伏笔:车辆生成的数据所有权归车企,用户只有有限使用权。换句话说,你的脚怎么踩踏板,方向盘怎么转,全是特斯拉的“商业机密”。一旦出事,你连证明自己怎么开车都要看企业脸色。这算盘打得,火星人都听见了。
有人说特斯拉在“用技术降维打击维权者”。我倒觉得,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当一家企业把“教育消费者”当成公关手段,把“车主操作失误”当作万能挡箭牌时,所谓的“颠覆传统”就变了味——颠覆的不是技术瓶颈,而是责任边界。
潮州案的司法鉴定或许给事件画上了句号,但特斯拉“刹车门”的罗生门远未终结。当每起事故都陷入“车主喊冤-企业甩锅-漫长鉴定-不了了之”的循环,消耗的不仅是公众信任,更是对智能汽车行业的信心。如果连“谁踩了刹车”这种基本事实都要靠打官司才能厘清,那所谓的智能出行革命,不过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下次当你握住特斯拉的方向盘时,不妨想想:这究竟是一辆由你掌控的座驾,还是一台随时可能反客为主的“数据黑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