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凤凰永久了,它们早已放弃造车,靠“卖祖宗牌位”续命

刷着电商APP,冷不丁看到一台凤凰牌电动车,售价999,还包邮,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购物,而是在参观一个大型魔幻现实主义的行为艺术现场。

这价格,梦回二十年前我爸妈攒了半年工资给我买第一辆捷安特的时候,都显得像个奢侈品。

凤凰、永久,这两个名字,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约等于童年回忆的具象化。在那个汽车尚未普及,马路上叮叮当当全是自行车铃声的年代,谁家要是有一辆锃光瓦亮的凤凰28大杠,那简直就是村里的迈巴赫,是方圆五里地最有排面的仔。

那时候的品牌,是信仰,是质量的代名词,是几代人叮咣乱撞都骑不坏的传家宝。

可现在,同样的牌子,挂在电动车上,价格低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把“元”错标成了“美元”。只要三位数,你就能拥有一台“经典”品牌的电动两轮车,这价格,连雅迪、爱玛家同款车型的零头都不到。

别再吹凤凰永久了,它们早已放弃造车,靠“卖祖宗牌位”续命-有驾

问题来了,这是民族品牌良心发现,要用情怀普惠众生?还是这背后,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骚操作?

答案,永远是后者。

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厨房里已经开上银趴了。当你看到999元的凤凰电动车时,一个曾经的工业巨人,其实早就被啃得只剩下一张皮。

如今你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凤凰和永久牌电动车,跟当年那个造出国民神车的凤凰和永久,除了共享同一个商标,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别再吹凤凰永久了,它们早已放弃造车,靠“卖祖宗牌位”续命-有驾

真正的凤凰厂、永久厂,早就在时代的浪潮里,错过了电动化的那班船。它们没有自己的电动车生产线,没有研发团队,更没有所谓的智能物联实验室。它们有的是什么?是一块闪闪发光,但早已蒙尘的“金字招牌”。

于是,一种堪称商业鬼才的模式诞生了——卖吊牌。

说得好听点叫“品牌授权”,说得难听点,就是把祖宗的牌位租出去给各路小作坊,让他们在自己生产的工业垃圾上盖个“正版”的戳。

这套玩法,逻辑非常简单粗暴。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没钱搞研发,没渠道做营销,怎么办?简单,每年花点小钱,从凤凰、永久那里租个商标使用权。然后,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百年品牌”的旗号,去市场上卖你的组装车了。

别再吹凤凰永久了,它们早已放弃造车,靠“卖祖宗牌位”续命-有驾

而凤凰、永久这边,自己不用开一条产线,不用养一个工人,只需要躺着,签几份授权合同,就能把品牌价值榨成真金白银。这生意,比印钱都来得轻松惬意。

这种模式的后果是什么?是品牌的彻底失控和价值的无底线崩塌。

授权出去的厂家,少说也有几十家,散布在天南海北的犄角旮旯。你觉得他们会在乎“凤凰”这两个字的历史分量吗?别逗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引流的工具,一个能让消费者在看到低价时,产生“这毕竟是个老牌子,应该不差”的错觉的催眠符。

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而利润,来自于成本的极致压缩。

怎么压缩?

首先,研发投入等于零。他们不需要设计师,因为市面上有大量的“公模”车架,大家拿来就用,顶多换个颜色,换个贴花。这就好比做PPT直接套模板,内容不重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就行。

其次,供应链专挑最便宜的。主流品牌在卷续航、卷智能、卷充电速度的时候,这些贴牌车还在用最低规格的配置。350W的电机,吼声震天,跑起来气喘吁吁;12Ah的铅酸电池,又重又不耐用,标称续航50公里,你敢骑25公里出去都得做好推回来的准备。车架没有减震,车漆是薄薄一层喷粉,风吹日晒几个月就自动开始掉色,美其名曰“复古做旧”。

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目的——把成本压到尘埃里。

当雅迪的成本里包含着研发、营销、渠道和售后时,一台永久贴牌车的成本,可能就真的只是一堆零件的批发价。

所以,999元,他们依然有得赚。

那么,谁在买这些车呢?

答案是,广袤的县乡市场和下沉用户。

在一二线城市,你几乎看不到这些“复古”电动车的踪影。这里的消费者,被各种智能设备和消费主义教育得明明白白,他们买电动车,看的是续航,是NFC解锁,是GPS防盗,是APP互联,是设计感。电动车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数码产品和生活态度的延伸。

别再吹凤凰永久了,它们早已放弃造车,靠“卖祖宗牌位”续命-有驾

但在更下沉的市场,很多用户的需求就纯粹得多——能跑,便宜。

他们对智能化不感冒,对品牌溢价嗤之余鼻,价格是他们决策的第一甚至唯一要素。永久和凤凰,恰好用它们那张“看起来很熟的脸”和“低到离谱的价格”,精准地切入了这片市场。

对于县城和乡镇的经销商来说,卖这种车也特别省心。利润薄?那就走量。反正价格便宜,总有人买。售后麻烦?根本没有售后。这种车坏了,要么路边随便找个铺子修修,要么干脆就扔了再买一台,毕竟成本摆在那。

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品牌方卖授权躺着收钱,生产方做组装赚快钱,经销商薄利多销图省心,消费者用最低的价格解决了“从A点到B点”的基本需求。

看起来是不是皆大欢喜?

但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慢性自杀。

品牌授权这套玩法,本质上是在透支最后一丝历史余温。每一次低质量产品的售出,都是在给“凤凰”“永久”这两个名字的棺材板上钉钉子。当消费者的信任被消磨殆尽,当那层“老牌子”的滤镜彻底破碎,这张皮也就卖不出价了。

更要命的是,时代不会停下来等任何人。

当主流品牌已经把电动车玩成了“两个轮子的智能手机”,开始卷生态、卷服务、卷用户体验的时候,凤凰和永久还在最原始的“价格战”泥潭里打滚。它们不仅错过了电动化的浪潮,现在正在完美错过智能化和全球化的下一波巨浪。

这种差距,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问题,而是降维打击。

别再吹凤凰永久了,它们早已放弃造车,靠“卖祖宗牌位”续命-有驾

所以,凤凰、永久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它们不会突然暴毙,而会像一栋被白蚁蛀空的老房子,在某个不起眼的午后,悄无声息地坍塌成一地废墟。到那时,人们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它的消失。

这就是商业的残酷真相。没有所谓的永恒,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功劳簿。你不进化,就会被淘汰,无论你过去的名字有多么响亮。

凤凰涅槃,靠的是烈火焚身的重生,而不是出租自己的羽毛。

可惜,它们选择了后者。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